《罗迦诺的乡村》赏析
(2025-07-17 13:18:34)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罗迦诺的乡村冯至 |
冯至在经历一段失落生活后发现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感受到深深的归宿感。里尔克强调人要如一棵大树般孤独宁静地担当自己的命运,他们生长成熟,恒常而静穆,踏实地承担着自己的责任。《罗迦诺的乡村》体现了里尔克似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冯至对自由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此文写于1937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空气中的火药味已渐渐浓起来,冯至在紧张的时局里不由自主地怀念起那个祥和的小乡村。
这篇散文从写景入手,写出了瑞士乡村的和平宁静:粉白色的房屋、爪形的湖、蝉声、蝎子、芭蕉、还有碧玉般的壁虎一动不动,“不提防有一个大的蝗虫跳出,它也飞箭般跟着窜入草的深处”。这段颇有几分鲁迅描写的儿时乐土百草园的味道,带着些温情的怀念。何况冯至两次强调“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这可以说是在故乡一样的乡间”。身处异国他乡蓦然而见故乡般的生物、植物,那种亲切温馨是可以想见的。在写景时处处透着对比,罗迦诺房屋颜色与山北的不同,罗迦诺的自由和平与意大利的狂热、倾倒于法西斯不同,宁静的乡村只有一家富户充满喧哗,在对比中已显示作者的态度和倾向。
写景并非是此文的重点,它烘托和渲染了身处其中的罗迦诺乡村人的生活态度。在这里,作者首先接触的是邮局里的工作人员:一个是十五六岁的少女,接过我的通讯处放在抽屉里,里面还放着些针线;一个是局长,即少女的哥哥,悠然自得不管事;还介绍了一个年老的邮差如何不慌不忙地盖邮戳,让车等着他。这样的工作态度着实让人生疑,作者也颇疑惑这样的漫不经心,“像这样的松缓随便,在我们过惯都市生活的人看来,有些看不下去,同时也觉得实在亲切可爱”。尽管散漫,但该尽的责任丝毫不懈怠,邮件“一封也没有遗失”。即使不管事的局长在他妹妹照看小牛时也是整齐严肃地按时送信来。接着写到参观小牛,自然引出了“瑞士的肉类是出名贵的”,笔锋一转写到了吃的上面,又引出了一个兼职送面包的少年,该少年坦言他们住房的台阶太高而不肯送,后来以一支香烟作为登台阶的报酬,彼此皆欢;另一个送煤油的小厮也是理直气壮地说他们的台阶太高就把油放到邻家去了,冯至不无幽默地说:“那桶油放在苹果树下,等它的主人,已经等了一夜。”这就是罗迦诺乡村人的态度,直截了当不遮掩不粉饰,闲散自在,懒惰任性,就像一棵植物一样自然,清净自由。正如冯至所言“人人守着自己的既不能减损,也不能扩张的范围: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这样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所欣赏的,于是也可以自在地换上家乡的布鞋,连表也不用了。
这篇散文和许多欧美游历散文不同,没有去写名胜古迹,高楼大厦,而把视角点放在宁静的乡村以及淡泊的人们,表现他们各守其位,踏实地承担自己的命运和责任。语言平实而略带古典意味,正适宜表现这样一个古朴的世外桃源,如果不是有那些个外国地名,读者一定会把它当做中国某个单纯宁静的乡村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