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赏析

(2025-07-05 13:22:59)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朱湘

朱湘散文,数量不多,但每有佳篇可读。他们不仅文字给人以自然潇洒的美感,且往往有人生哲理的妙趣,令读者得到一种无穷的回味。这篇《书》即是如此。
散文选择“书”为题,看去空疏而无边际,写出来,很难;写得好,更难。作者采取了由近及远的“收网”法,谋篇布局,结构情思,娓娓动听地道来,确入创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境界。散文一开头,先将黄色毛边书给你的历史感,引起你的思索感叹,再用对于几个字的丰富想象,写出方块汉字的美丽,如诗,如画,给你广阔想象的天地和历史的沧桑感。继续再谈到印书字体的多种多样,给你错综的感觉,特别是手写的书,不但会由此有难得密切的感觉,而且可能因古代的写本,时有发现。到这里,似乎已经接近“书”的诸多好处了。作者却没有打住,而是别开生面,又大谈起书与人的关系来,在这里,你将看出许多朱色的印章和红色的圈点,由此引起了读书人自己对于藏书者无法猜测命运的无边想象。再下去,又想象作书人的悲哀与失望的不幸的命运,与世无争的书如何受到厄运的摧残,想象到历史上一些含意未伸的文人如何含辛茹苦读书的情景,结尾处对此发出感叹:“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到此,作者似乎是在感叹读书人的人生苦短,读书艰难,学问既成则已白发斑斑了。文章也就可以就此结尾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文章却笔锋突转,爆出了一个读者意想不到的思想:“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这样,就像相声的“抖包袱”一样,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出人以外地传达给读者。《书》的主旨,因此也就有新意,不落俗套。作者很精于构思,讲究谋篇叙述的策略,如何撒得开,收得拢,如何漫不经心,却戛然而止,在意外的“点题”中,留给你一种悠长的余香和回味。朱湘散文写得有神,其神即在于这种独特的构思。
《书》的文字不枯燥,说理不生硬,写的多是平常琐碎的事,读起来却生趣盎然,很大的原因,得力于作者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散文里细到一个文字,一块印章,大到人书遭际,书生命运,从书页到人生,从现实到历史,作者都遨游在创造的天地,驰骋于想象的空间,硬把一个可能是索然无味的话题,演绎得有声有色,娓娓动听。讲书里方块字的美丽,作者随便拈出“飙”、“昏”两个字,通过想象描绘出了这样的故事:“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疾的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户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其他如篇中关于印章和圈点主人的想象,关于作书人或悲哀,或失望命运的想象,关于备受轻蔑凌辱而性格倔强的古代读书人的想象,都避免了抽象叙事的枯燥,给人一种具体的生活实感。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时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硃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文学创作,包括一些美丽的散文在内,就是要“无中生有”,靠驰骋想象,构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朱湘深谙此道,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个“书”和读书人的虚幻世界来,这篇散文,因此也具有了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这篇散文,作者联系现实,出入古今,能围绕“书”这个中心将古典与现代的读书人生活境遇与坎坷命运,融合在一起,涉猎历史而不累赘,运用典故而不拘泥,钟爱历史文化而不固执沉溺,既包含现代青年人的思绪,又洋溢古代读书人的情怀,全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那些硃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它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这一段慨叹,古今一气,阅尽沧桑,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结尾时写的古代读书人的故事:“然而他们天生的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隐含的是《三字经》的一段文字:“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里讲几个古人读书的故事:晋代车胤好学,家贫夜读无油,乃取萤火囊之,借其光以照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乃出庭前,映雪光而读;汉代朱买臣贫而采樵,不废读书,方砍柴时,置书于林下而读,负薪而行,悬书于担头,诵而步行;隋代李密好学,乘牛而读《汉书》,将余本挂二角之上,杨越公见而奇之。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时,人们对于这些文句和故事,都还很熟稔,朱湘故意不运用原文,化用于此,既不生硬滞着,又能融古入今,不露痕迹,引人联想,达到了言简义丰的抒情与说理效果。
全篇运用生动的现代口语,行文自然,叙述洒脱,凝练而不拘谨,情旨单纯而摇曳生姿,堪称抒情与议论结合的现代美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