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赏析

(2025-07-02 18:40:25)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

林徽因,一代才女,文笔清新优美,著有诗歌、散文、小说;徐志摩,文坛璀璨之星,诗文兼具唯美浪漫之风,感情之真挚、深沉,每每读来总回荡胸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浪漫故事,已是文坛佳话,广为流传。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特殊感情联系,当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后,林徽因才会那样悲痛欲绝。或许是为了避免好事者的流言蜚语,在众多的志摩悼诗挽联中,林徽因并未多添一份,她只将悲痛深藏胸底。《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作成于1935年11月,志摩离开她已有了相当的时间。在此文中,作者在哀痛的同时给了志摩诗理性的观照,由感性的抒情上升到理性的评价,从这意义上来说,此文是一篇真正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散文。
文中作者的思绪由远及近,从去年志摩祭日写起,由记忆的残片引出志摩的诗,犹如志摩在轻吟细诉,然而酸怆的诗意带给作者的是满眶的泪水和无尽的思念。接着由去年写到今日,时隔一年带不走作者心中的悲怆和生命的荒凉。虽然文中作者没有正面谈及与徐志摩的感情故事,却在对于生与死、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感发议论中隐隐透出他们的相识是机缘巧合凑拢拼成的图案,是造物主的意旨,对于他们本该是一段美好的前程,然而事与愿违,现实、理智、顾虑剥夺了情感的牵挂,造成永久的遗憾和心灵的烙痕。
如果作者仍以这样哀婉的笔调继续下文,那就无异于其他悼文。古往今来,凭吊死者的文章总会表达出一股真切的哀痛,更何况作者与徐志摩的特殊关系。不过,吊念死者,并不仅是感情的抒发,往往有死者带给世人的贡献、价值、意义的思索,于是在接下去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对死者生前文艺创造的中肯真诚的批评。从这部分起,作者已走出无尽的痛苦,她不再沉浸于悲哽与感伤,开始痛定思痛,进行对一个作家成就的评判。
作者先从志摩写诗动机写起,由志摩《猛虎集》序言展开:“世界上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并为此解释,认为志摩写诗动机至真至纯,源于内心,不求虚荣,只是把自己的情感冲动付诸文字,“为同业者奋斗,维护他们情感的愚诚”,正因为此才被人夸大成狂徒而备受冷酷讥讪,终止形成其写诗是惨淡经营的想法。在这一点上,作者第一次说明了自己对于诗创作及诗人价值的见解,认同徐志摩的观点。
作者又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的开拓性尝试给予肯定,认为“没有一些尝试的成绩放在哪里,理论家是不能老在那里发一堆空头支票的”。至于志摩的“事在人为,做了再说”的干劲和真诚,作者以一种极度理解的语气叙来,语重心长,欣赏胜于批评。
志摩的离去是诗界的一大损失,然而诗毕竟只是个人化的纯感情的一种表述途径,对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颇有后来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的批评家的眼光与风范,提出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读者的影响两者的关系,认为志摩的诗给予读者极大的鼓励与安慰,“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增加了生的意识的”,由此想见,作者对于志摩的诗是如何推崇与肯定。文章最后提起朋友们的心愿:设立一个“志摩奖金”,表达了大家包括作者对于发扬志摩创作精神的殷切期望,因为死者遗留给后人的并非仅仅是几本诗集而更多的是长存的精神。行文至此,作者的理性观照已经完全挣脱抑郁哀伤的囚牢,因而作者对于志摩的评议看得更清,想得更远,论得更深。
整篇散文抒情、叙事、议论水乳交融,感情节制含蓄、深沉真挚,叙事真实感人、自然流畅,议论清隽真切,启人深思。由无尽的悲伤到理性的观照,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