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赏析
(2025-06-22 13:46:24)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渐丰子恺 |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的为人,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而《渐》这篇散文,即是他个性的一个典型展示。
首先,丰子恺的思考是以人为本的,是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的,探讨的始终是人生的经验、人生态度、人生哲理。他的根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里,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俗人,他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其次,他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感悟智慧,也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与表达智慧。这是他的散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的散文能够毫无阻拦地走进大众,亲近普通人的原因。就像他的画一样,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与高深莫测的意境,都是些日常生活的琐细景象,却平易、平实、平淡而有味。
普通人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例子在作品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比喻或象征,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使陌生的事理变得通俗起来,难解的问题转化为切实的生活感受。例如,“渐”作为“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作为“造物主骗人的手段”,其涵义是有点“玄”。也就是说,“渐”作为一个词,它的内容被抽象化和哲理化了。但作者用了一正一反(即像什么、不像什么)两个比喻,“渐”的意义就形象生动、豁然开朗了。原来,“渐”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而不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这些极其生活化的比喻,能够直接与读者的日常经验接轨,获取深入浅出的功效。更出色的是以时辰钟作为人生的象征,阐明人生“不动”与“无常”的辩证哲理,给人耳目一新与意味深长之感。
日常生活例子的另一个用处是印证观点。观点即道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它既可以用逻辑方法来推理,也可以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和证实。丰子恺常用后者,喜欢以日常时事说理,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产生与之相通的心灵共鸣,从而由认同事实到接受作者的观点。“人之能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的观点,是通过纨绔子弟、贫者、佣工、奴隶、无赖、乞丐、偷儿这样“渐变”的例子为证的。大自然渐变的法则,则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季节感,昼夜感加以说明,如“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如“傍晚坐在窗下看书,树叶上渐渐地黑起来”,如“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都是生活化的细节,都是人间的常事常情,令读者为之心动,为之信服,作者的观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注入我们心底。
形象的语言,鲜活的比喻、生活化的细节、平易近人的说理,是这篇阐理性散文的文学价值所在。当我们倦怠了居高临下的散文、作沉思状的散文,摆学者功架的散文时,丰子恺的这篇散文会愈益显出它的光彩,显出作者的可信任可亲近的平常人个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