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赏析
(2025-06-18 18:35:17)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 |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在眼前,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是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塘月色。
在全篇结构中,作者着力首先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意的风姿。在这一段落里,作者一句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的画面还是动态的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为用,拧摅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单写月色比较单调,因此又着力描写月的投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映衬下更显得风姿绰约了。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塘。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杨柳的丰姿就在一团迷蒙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继之,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鼓。这只是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地勾勒出来整个荷塘月夜的风采。
十分清楚,作者是从平视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描绘了荷塘月色的无边风光。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
《荷塘月色》运用手法是多种的。其中有鲜明的比喻,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花香本是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姿态,忽被描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感觉借移”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摹拟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荷塘月色》描写的细,系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做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明显的特色。朱自清语言最大的特色是自然新颖。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所以作品开头第一句话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语虽平常,却是含蓄地道出了全篇的“文眼”。为了获得心里的暂时的宁静,他独自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有现实扰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恰到好处的意境。但是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系上心头。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从六朝的风流季节,忆起梁朝的《采莲赋》。作者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的记忆中。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很明显,为作者思绪所决定,这篇作品是以尽情观赏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有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的情思。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前一篇:《雷峰塔下——寄到碧落》赏析
后一篇:《匆匆》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