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慢·寒夜闻角》赏析
(2025-03-02 13:12:50)
标签:
清词况周颐苏武慢寒夜闻角 |
苏武慢·寒夜闻角
况周颐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
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珠帘绣幕,可有人听?听也可曾肠断?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料南枝明日,应减红香一半。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秋。词人是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少文才超群,九岁即补博士弟子员,十八岁充优贡生,二十一岁乡试中举,并娶赵氏为妻。婚后,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九年后,光绪十四年(1888)初,三十岁的他离家北上入京任内阁中书。虽有端木埰、王鹏运等师友切磋词艺,学业大进,但心中浓浓的离愁别恨是难以排遣的。因而是年秋,写下这首充满真情实感的思乡怀亲词,堪称其代表作。
这首词的题目是“寒夜闻角”,全词即是抒写远离家乡的游子寒夜听到凄清的号角声而触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愁情渗入远天的云,寒气包围,霜花浓重,红烛泪长,我闷坐已倦。
上片以一个“愁”字起篇,为全词基调定格,接着以“入云遥”相接,以灵动的“入”字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情写活了,化为有形的动态了;又以“云遥”二字显示了愁绪的广大无边,也显示了游子的离愁通过远逝的层云飞向遥远的故乡。次二句,紧扣词题“寒夜”二字,渲染室内外的环境,点明季节、气候、时间,以及抒情主人公的愁倦状态。
中间六句,扣住题目之“闻角”,转写角声。
“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中间前三句是说,那角声由情绪高昂转入低沉,表达的思绪渐趋悠远难收回,终于凄楚幽咽无法把旋律奏完。
“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中间后三句是说,角声在风里中断时,只听那遥远的天边,又传来更鼓的声点。
这样词人在描绘角声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于是声、情、思三者浑化交融,饱含了丰富的内涵。
“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歇拍三句是说,这情景徒然让人回首往事。少年时喜欢音乐,常与歌声、乐声和美女为伴。
歇拍三句,写闻角勾起对青少年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做鲜明对比,进一步反衬今夜的凄凉。
“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换头三句是说,角声表达的无数思绪十分凄凉,最凄凉的只有,花冷月静的庭院。
下片换头三句,承上启下,继续写角声,并从角声过渡到庭院,为后面的设想拉开帷幕。
“珠帘绣幕,可有人听?听也可曾肠断?”接着三句是说,那珠帘绣幕的闺房里,可有人在把角声听?听了可曾柔肠寸断?
接着三句,笔锋一转,由自己所在转向家中的爱妻的“珠帘绣幕”。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妻子的愁态,而是以想象之词,用两个问句写出意蕴深沉的设想。实际上词人在想象家乡的妻子,今夜也同自己一样沉浸在痛苦的离愁别恨之中,耳闻角声,柔肠寸断。用如此写法,一来显得委婉曲折、灵动多姿,二来更细腻地表达了词人对万里之遥的爱妻的思念与关切。
“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这三句是说,除了北方来的的大雁,或是城中的乌鸦,替人担惊受拍已习以为常。
这三句,生花妙笔又由人转向鸟。“遮莫”,尽教的意思。这里写塞北的鸿雁和城南的乌鸦也因闻听这凄凉的角声而惊心动魄,进一步烘托羁旅北方的自己和空守南桂的妻子深夜闻角而伤心伤肝相互思念的痛苦。
“料南枝明日,应减红香一半。”末二句是说,料想明天鸟儿栖息的南枝上,应该减少红花一半。
结尾两句,笔触又由鸟及花。又以此做比喻,暗写独具闺房中的妻子因离别相思而瘦损憔悴的模样,进一步凸现词人对爱妻的怜惜和思恋,将全词的悲苦愁情推向高潮。
附录:苏武慢·寒夜闻角
况周颐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
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珠帘绣幕,可有人听?听也可曾肠断?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料南枝明日,应减红香一半。
前一篇:《齐天乐·秋雨》赏析
后一篇:《摸鱼儿·咏虫》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