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秋雁》赏析
(2025-01-10 18:17:42)
标签:
清词文廷式忆旧游秋雁 |
忆旧游·秋雁 庚子八月作
文廷式
怅霜飞榆塞,月冷枫江。万里凄清。无限凭高意。便数声长笛,难写深情。望极云罗缥缈,孤影几回惊。见龙虎台荒,凤凰楼迥,还感飘零。
梳翎,自来去,叹市朝易改,风雨多经。天远无消息,问谁裁尺帛,寄与青冥?遥想横汾箫鼓,兰菊尚芳馨。又日落天寒,平沙列幕边马鸣。
作者在词题《秋雁》下特地注明“庚子八月作”,表示此词作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岁(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时,显然是一首感慨时事、托物寄意之作。它句句写秋雁,而在写秋雁的背后处处有作者的忧国之情、身世之感。词中的秋雁,既是作者的化身,也闪现着在慈禧太后挟持下流离颠沛的德宗的影子,以及这段国势飘摇、山河破碎的历史。
“怅霜飞榆塞,月冷枫江,万里凄清。”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怅对榆塞要关飞霜,枫江冷月,万里凄清的景象。
词一开端就以一个“怅”字领起。这三句化用崔塗诗“关月冷相随”句意,境界辽阔而悲凉,虽似只写了霜、月、榆塞、枫江,而句中自有雁在。这是秋雁万里孤征的空间,也是作者身为逐臣、漂泊四方的旅况,是德宗仓皇辞庙、蒙尘西去的行程,从而引出“凭高”三句的无限感叹。
“无限凭高意,便数声长笛,难写深情。”接着三句是说,秋雁凭高无限感叹,即使数声长笛响起,也难以写出一腔深情。
句中“长笛”云云,用赵嘏《长安秋望》诗“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意,仍扣合“秋雁”题,而其难写之深情,则既是高飞的秋雁对邈邈征途、茫茫人间的感伤,又是登高望远的作者对君国命运的忧念;而在西行途中的德宗凭高回望京师时,应也有上无以对宗国、下无以对珍妃的难以言说之情。
“望极云罗缥缈,孤影几回惊。”这二句是说,云路万里缥缈,孤雁因失群飞散而惊魂未定。
上句中的“云路缥缈,”取李商隐《春雨》诗“万里云路一雁飞”句意,也切雁。是秋雁对云路万里的缥缈之感,也暗喻作者和德宗对国家前途、个人前途的渺茫之感;下句“孤影几回惊”,仍是亦雁亦人,雁人难分,雁因为失群分散而惊,作者则是为逃避政敌的网罗而惊,而乘舆颠簸的德宗也应在惊魂不定之中。
“见龙虎台荒,凤凰楼迥,还感飘零。”歇拍三句是说,见到龙虎台已经荒芜,凤凰楼已经远去,这一切都增加了飘零之感。
“龙虎台”,在居庸关南,地势高平如台,元时车驾出巡,常驻跸其上;“凤凰楼”,即凤楼,指宫禁中的楼阁,此时已沦入外敌之手。这在秋雁,是飞临之地所见;在作者,是想象中所见;在德宗,是经居庸关所见及回望京城所见。而“台荒”、“楼迥”之景,自寓有无限哀痛之情,从而以“还感飘零”一句收勒词的上片,总写雁与人的同感。
“梳翎,自来去,叹市朝易改,风雨多经。”换头四句是说,雁梳理了一下羽翎,自是来来去去,感叹市朝变化巨大,风风雨雨不断。
换头“梳翎”两字自是写雁,而接下来三句所抒发的那一经历巨大世变之后沧桑之感,则又是雁、人共有的。
后五句,重点转到写德宗的西行。
“天远无消息,问谁裁尺帛,寄与青冥?”这三句是说,远在天涯,消息难通,问谁裁下尺帛,绑在青冥中的雁足上?
用汉武帝射得雁足帛书传说的典故,也暗点远在天涯、消息难通之人的帝王身份,而句首的一个“问”字,似是雁问,实是作者之问。这一问中,包含作者对德宗的一片忠爱缠绵之情。
“遥想横汾箫鼓,兰菊尚芳馨。”这二句是说,遥想汉武帝行幸河东。汾河上箫鼓齐鸣,兰菊芬芳。
这两句都是用汉武帝典写德宗西行。汉武帝行幸河东,曾在汾河上作《秋风辞》。上句的“横汾箫鼓”,出《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诸句;下句“兰菊尚芳馨”,用《秋风辞》中“兰有秀兮菊有芳”句意。
“又日落天寒,平沙列幕边马鸣。”末二句是说,又到了日落天寒,平沙列万幕边马在鸣叫。
词的结拍两句,则摄取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及“平沙列万幕”的意境,以渲染庚子之役的战乱气氛。句中“日落天寒”的凄凉景象,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也是清皇朝没落的象征;“平沙”,隐藏古琴曲《平沙落雁》意,暗示秋雁经过长途漂游,终将飞落,从而结束了全篇。
附录:忆旧游·秋雁 庚子八月作
文廷式
怅霜飞榆塞,月冷枫江,万里凄清。无限凭高意,便数声长笛,难写深情。望极云罗缥缈,孤影几回惊。见龙虎台荒,凤凰楼迥,还感飘零。
梳翎,自来去,叹市朝易改,风雨多经。天远无消息,问谁裁尺帛,寄与青冥?遥想横汾箫鼓,兰菊尚芳馨、又日落天寒,平沙列幕边马鸣。
前一篇:《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赏析
后一篇:《永遇乐·秋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