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鹧鸪天·一夜西风古渡头》赏析

(2025-01-01 13:20:53)
标签:

清词

陈廷焯

鹧鸪天

悲秋

鹧鸪天
陈廷焯
一夜西风古渡头,红莲落尽使人愁。无心再续《西洲曲》,有恨还登蚱蜢舟。
残月堕,晓烟浮,一声欸乃入中流。幽怀不肯同零落,却向沧波弄素秋。
这首词是很能体现作者词学观念的作品,当为词人中举后颠沛于各地时所作。
“一夜西风古渡头,红莲落尽使人愁。”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一夜西风吹过古渡头,红莲在西风中摇落净尽使人忧愁。
起句的“西风古渡”,即为全篇定下苍凉的基调。昔日繁华,今已荒凉的渡口,这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骚客为之动容的环境,也是产生过诸多名篇佳咏的特殊场合。作者身处其间,不由得发出许多感慨。秋风肃杀,每每给人以悲凉之感。红莲是美丽的,在诗中本可造成鲜明美好的意象,然而,西风古渡间唯一能给人带来欣喜、带来宽慰的事物也凋零了,“红莲落尽”的凄楚与西风古渡的荒凉构造了作品特定的艺术氛围。读者从这样的氛围中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他的惆怅心态。
“无心再续《西洲曲》,有恨还登蚱蜢舟。”接着二句是说,我无心再去续写《西洲曲》,唯衔恨登舟以舒其情怀。
词人因莲而想到《西洲曲》。这是南朝的著名民歌,诗人唱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这位民间诗人以采莲来寄托相思之情。词人见红莲已经落尽,自己也无法像前代民间诗人那样饶有情致地采摘莲花,环境、时序并没有给他创造那富有诗意的氛围,他也不可能创作出《西洲曲》的续篇。《西洲曲》以其声情摇曳而纡回的艺术特色为人们所喜爱,而词人此刻的情思却有很大的不同。词人当时为对采莲人的相思所苦,更因古渡所关联的兴废而愁绪满怀。在此,词人从氛围的渲染中,从“无心”与“有恨”的对比中,向读者揭示出其愁怀之沉重与幽深。
下片紧承上片的登舟落笔。
“残月堕,晓烟浮,一声欸乃入中流。”下片前三句是说,如钩的残月在晨曦中隐,炊烟升起,随着橹声,小舟已进入江中。
写登舟的时间和景色。在一个深秋的清晨,词人怀着满腔幽恨登上小舟。离开令他生慨的古渡和凋零的红莲。“欸乃”为摇橹声,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里化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
“幽怀不肯同零落,却向沧波弄素秋。”末二句是说,我的情愫不随红莲的零落而有所淡化、有所消退,仍执着地怀着眷恋芳华的心绪,面对着沧波,从萧瑟的秋意中体味蕴含着潜在生命力的事物。
结拍两句其实不是愁的解脱,而是愁的升华。词前后呼应,格调由低沉转为淡远,悲秋的传统题材在词人手中摆弄得十分娴熟。

附录:鹧鸪天
陈廷焯
一夜西风古渡头,红莲落尽使人愁。无心再续《西洲曲》,有恨还登蚱蜢舟。
残月堕,晓烟浮,一声欸乃入中流。幽怀不肯同零落,却向沧波弄素秋。
作者简介
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初名世鲲,字耀先。江苏丹徒人,流寓泰州。清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应礼部试,报罢。素有抱负,而时不能用。念国事日非,辄痛饮沉醉。通医道,工辞章。词学上造就甚深,受庄棫之教,承张惠言、张琦之绪余,发为“沉郁”之说,世人推为常州词派后劲。所作词话立论高妙、评骘精审,后学奉之为圭臬。自为词亦专意于意内言外,婉转低回。有《白雨斋诗钞》、《白雨斋词话》。编有《词则》、《云韶集》。词集名《白雨斋词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