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絮扑成烟》赏析
(2024-10-12 18:44:51)
标签:
清词翁端恩行香子闺怨 |
行香子
翁端恩
絮扑成烟,荷小浮钱,燕归梁、软语缠绵。酒醒鸳枕,诗寄鱼笺。望山重重,云淡淡,月娟娟。
花影池边,人影帘前,数更筹、独倚阑干。欲将心事,诉与青天。是一分悲,三分恨,十分酸。
翁端恩有《簪花阁集》存世,其中的序(蒋德馨作)除了称翁词“冲和以植体,婉约以运思,云山用始鲜明,珠玉生乎咳唾”之外,还特别赞美其作“将使······北宋词宗,嗤易安之佚志”。虽然在清代妇女诗集的序言里总有些该闺秀“咳珠唾玉”的套话,“与潄玉抗手”也几乎是每个清代才女的殊荣,但这样鲜明地将词人的端庄矜持与李清照的深情放达对照,还是不多见的。由此至少可以看到翁端恩词的“雅正”在当时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眼前这首《行香子》而言,用词并不深奥,行文却非常细致。
“絮扑成烟,荷小浮钱,燕归梁、软语缠绵。”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是说,弥漫起来的柳絮如同轻烟,幼嫩的荷叶仿佛钱币,燕子回到了梁上呢喃缠绵。起首处先用了两个四字对仗句的比喻,描绘出典型的春末景象。下一句燕子归梁的情形,既点明了时值夜晚,也以燕子的缠绵团聚与词人的孤寂形成了对照。
“酒醒鸳枕,诗寄鱼笺。”接着二句是说,在鸳鸯枕上酒开始醒了,写在鱼笺上的诗寄出了。
“鸳枕”、“鱼笺”这些代表爱情词汇工整地把词人的寂寞推进了一层。
“望山重重,云淡淡,月娟娟。”歇拍三句是说,望远山重重,浮云淡淡,月儿明媚。
上片以排比作结。在这首词短小的篇幅里,便有这样许多充满音乐美的安排,对仗与排比间隔着,给词平添了一番跌宕。
“花影池边,人影帘前,数更筹、独倚阑干。”下片换头三句是说,我在池边帘前百无聊懒地数着打更、独自倚着栏杆。
过片是写词人打发难熬的时光,终于无法排遣心事。
“欲将心事,诉与青天。是一分悲,三分恨,十分酸。”末五句是说,要把自己的心事向青天诉说,其中包含着一分悲伤,三分怨恨,十分心酸。
于是,词中人的无奈凝聚成诉说的愿望,举头向天,发出了“一分悲、三分恨、十分酸”的感叹。
读这首词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感情经过优雅形式的约束规范,这或许就是前人所赞美的“雅正”。在一般人都有的感情范畴里,很难想象有什么比对爱人的思念和渴望更为强烈的东西了。但在翁氏词中,精巧的结构和婉转的音律仿佛一个筛子,将感情中较深沉但混乱强烈而无美感的部分滤去,留下的是宜于人文,赏心悦目的一切。苦于相思的词人虽然陷于长夜起彷徨的尴尬境遇里,可呈现在我们眼中的是花前月下,帘幕前,阑干处低徊的美丽影子。
附录:行香子
翁端恩
絮扑成烟,荷小浮钱,燕归梁、软语缠绵。酒醒鸳枕,诗寄鱼笺。望山重重,云淡淡,月娟娟。
花影池边,人影帘前,数更筹、独倚阑干。欲将心事,诉与青天。是一分悲,三分恨,十分酸。
作者简介
翁端恩(1826~1892)字璇华。江苏常熟人。翁同龢姊,钱振伦继室。江南遭兵燹,随夫避居扬州、淮阴。夫殁后,同龢接其回常熟故乡。幼承庭训,好为吟事。归钱振伦后,夫妇唱和甚相得。其诗大率冲和以植体,婉约以运思,遭世多故,亦有含毫写怨,动操言愁之篇。亦工词,风格与其词相近。有《簪花阁诗钞》。词集名《簪花阁诗余》。
前一篇:《永遇乐·登丹凤楼》赏析
后一篇:《长亭怨慢·漫回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