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令·空江浪惊》赏析
(2024-08-31 18:40:07)
标签:
清词周寿昌四字令羁旅情思 |
四字令
周寿昌
空江浪惊,凄风树鸣。梦儿作也难成,况残宵酒醒。
荒鸡恨声,寒砧怨情。雁儿不肯南征,便南飞怎生?
周寿昌填词尤工小令,语浅而富有情致,情深而多悲切。这首《四字令》(即《醉太平》)抒写羁旅情思,意致沉滞,颇见其小令的清婉之妙。
“空江浪惊,凄风树鸣。”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凄厉的秋风疾呼,浩渺的江面猛然掀起惊天的海浪,静谧的树林回响起瑟瑟的秋声。
起笔辽远阔大,渲染一种凄戚悲凉的氛围。“空江”,指浩瀚寂静的江面。“凄风”,语本《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这里形容气候恶劣,暗喻境遇凄凉。
“梦儿作也难成,况残宵酒醒。”接着二句是说,当有心做一个美梦时,这梦却难以做成,何况夜间酒已经醒了。
接两句点明词人身在羁旅、残宵不寐的境况。词人日有所思,自企盼夜有所梦,让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希冀、祈求,一
一在梦中得到满足。一句“梦儿作也难成”,包含多少失意、失落与失望!下面有“残宵酒醒”字面未明言“愁”,但长夜以酒浇愁的过程已暗藏其中,细细体会“梦儿作也难成”的况味,与宋朱淑真的“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春怨》),颇有几分相似;而“残宵酒醒”的境况,比起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铃霖》),似又少了几分疏柳垂安、晓风拂面、残月当空的诗情画意,而多了些许惊浪拍岸、凄风鸣树的惊惧、烦躁和不安。一个“况”字,有愁苦,有烦恼,有无奈,传出了旅中愁绪。
下片承上“残宵”、继写“酒醒”后的所闻、所见及所思。
“荒鸡恨声,寒砧怨情。”过片二句是说,怨恨荒鸡啼鸣惊破了客梦,远处寒砧声声,传出的不啻是万家怨妇思念征人的绵绵之情。
过片写耳中所闻。“荒鸡”,为三更前啼叫的鸡。宋苏轼有诗云:“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得俄顷。”(《召还至都门先寄字由》)那时,荒鸡的啼鸣声虽惊破了苏轼的客梦,但他毕竟还“还家得俄顷”;而词人有意“客梦还家”,却梦儿也难作成,怎能不恨呢?“寒砧”,指寒秋的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寒砧怨情”即隐括其意境,其中,自然也包括词人的爱妻那一片脉脉怀思。词人将征人的“恨”、闺妇的“怨”,移注入荒鸡的啼鸣声和寒砧的击捣声中,情声相生,委婉深挚。
“雁儿不肯南征,便南飞怎生?”末二句是说,雁儿不肯向南飞,即便雁儿南飞,又怎样呢?
结两句写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思。雁为候鸟,每年秋分后往南飞。自古有鸿雁传书的佳话,李白也有“雁引愁心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隽语。这“不肯”二字颇难群寻味:是雁儿不能“引愁心去”而使词人释怀呢,抑或是不愿将词人愁情带回南方故乡,还是不忍弃愁苦中的词人而去?也许都是,也许又都不是。更有意味的是,词人并不在乎诸般猜测,只是翻过一层:即便雁儿南飞,又怎样呢?难道雁儿能改变着难堪的一切?这无边的愁心,无穷的愁状,无尽的愁境······其实,这不肯的主体不是雁,而是人,一个漂泊天涯的“雁来客”。
附录:四字令
周寿昌
空江浪惊,凄风树鸣。梦儿作也难成,况残宵酒醒。
荒鸡恨声,寒砧怨情。雁儿不肯南征,便南飞怎生?
作者简介
周寿昌(1814~1865)字应甫,一字荇农,号自庵。湖南长沙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编修。历官侍讲、侍读、侍讲学士、詹事,署户部侍郎,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疾告归。喜治史学,嗜《汉书》。少好骈俪之文,见赏于曾国藩。散文亦有义法。诗以李商隐、陆游为归
,晚遭困蹇,益造平淡。词为“湘中六家”之一,所作如枯荷得雨,点滴分明。有《思益堂集》。词集名《思益堂词》。
前一篇:《蝶恋花·日日江楼愁独凭》赏析
后一篇:《八声甘州·淮阴晚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