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绕城阴》赏析
(2024-08-26 18:33:51)
标签:
清词陈澧摸鱼儿纪游怀古 |
摸鱼儿
陈澧
东坡《江郊诗序》云:“归善县治之北数百步抵江,少西有磐石小潭,可以垂钓。”余访得之,题以此阕
绕城阴、雁沙无际,水光摇漾千顷。苍崖落地平于掌,湿翠倒涵天镜。风乍定,看绝底明漪,曾照东坡影。林烟送暝。只七百年来,斜阳换尽,一片古苔冷。
幽寻处,赋与牧村樵径。江郊诗句谁省?平生我亦烟波客,笠屐倘堪持赠。云水性,便挈鹭提鸥,占取无人境。商量画。向碎竹丛边,荒芦叶畔,添个小渔艇。
这是一首纪游怀古之作。
归善县在今广东惠州,山城与惠州城仅一江之隔,苏轼谪居惠州时所筑的白鹤居,就在距县北城墙不远处。苏轼常来县北江垂钓,以散发谪居情怀,曾作《江郊》诗,诗云:“江郊葱昽,云水蒨绚,碕岸斗人,洄潭轮转。先生悦之,布席闲燕。初日下照,潜鳞俯见。竟钓忘鱼,乐此竿线。优哉游哉,玩物之变。”作者家乡番禺是惠州邻邑,家居时曾多次往访惠州苏轼的遗迹,凭吊徘徊,并写下了多首纪游怀古之作,此为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以游踪为线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绕城阴、雁沙无际,水光摇漾千顷。”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循迹绕过城北,来到江郊眼前展现了一幅无边的沙滩和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色。
“城阴”,城北;“雁沙”,古琴曲有《平沙落雁》,“雁沙”取名于此,谓有雁迹有沙滩。作者依次描写了“城阴”、“雁沙”和“水光”,作者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苍崖落地平于掌,湿翠倒涵天镜。”接着二句是说,苍翠的山崖似从天而落,平削如掌,山峦倒映在明镜般的水中,青翠欲滴。
写到达目的地后所见景色。“平于掌”,语出杜甫《乐游园歌》“秦川对酒平如掌”。“天镜”,语出宋子问《游禹穴》“天镜落湖中”。这里用以喻所见水面。作者连用三个生动的比喻,将眼前景物描绘得惟妙惟肖,充满生意。
“风乍定,看绝底明漪,曾照东坡形。”这三句是说,风静水定以后,临水照影,这平静如镜的水面,当年也曾照过东坡的身影。
一个“曾照”,将词意从现实中引出,联结千年,自然勾起思古之幽情。
“林烟送暝。只七百年来,斜阳换尽,一片古苔冷。”歇拍四句是说,就像林间转瞬即逝的暮色一般。自东坡以来七百年的历史,也在斜阳中匆匆换尽,历朝的更替,眼前剩下的只是一片阴冷的苔藓。
“林烟送暝”,一个“送”字,用拟人手法,于景色的描绘中,点出时间的推移。接着又有眼前时间的推移,联想到人类历史的变迁。在作者眼里,这绿苔,恐怕也是东坡生活的那个时代留下的“古苔”。这种时光流逝,景物依旧的沧桑之慨,全寄寓在景色之中,用笔可谓绝妙。
如果说词的上片寄情于景,于写景之中蕴含作者的感慨,那么词的下片就转向直抒胸臆了。
“幽寻处,付与牧村樵径。江郊诗句谁省?”换头三句是说,这样幽僻的去处,竟沦为牧童樵夫出没的路径。东坡当年留下的诗句,又有谁能领悟?
怀古是为了抒今,这里明里写的是七百年来东坡无知音,实际上却寄托了作者知音难觅之慨。
“平生我亦烟波客,笠屐倘堪持赠。”这二句是说,我平生也是一个放情山水之人,东坡或可以把笠帽和竹屐相赠。
《新唐书·张志和传》谓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笠屐”,笠帽和竹屐,苏东坡曾作有戴笠穿屐的自画像。“倘堪”,或可。这两句作者驰骋想象,以直接与东坡对话的方式寄托情怀。东坡一生浪迹天涯,“江海寄余生”(《临江仙》),陈澧也如萍飘无定,因而有东坡或可以笠屐相赠之想。追随东坡高迹的浓情溢于纸背。
“云水性,便挈鹭提鸥,占取无人境。”这三句是说,寄情山水无挂碍,友鸥侣鹭,远离尘世。
“云水”,本为佛家语,取行云流水了无挂碍之意。陆游《寒夜移疾》诗:“老子已成云水身。”这里作者用以指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的志趣和情怀。
“商量画。向碎竹丛边,荒芦叶畔,添个小渔艇。”末四句是说,探讨画这么一帧画卷,在碎竹林边,荒芦滩头,增添一个小渔艇。
“画”,同画帧。收尾将自己的人生归宿深情地寄托于中。而以画作喻,亦画亦真,意趣盎然,一个“添”字,为全词平添了无穷生趣。
附录:摸鱼儿
陈澧
东坡《江郊诗序》云:“归善县治之北数百步抵江,少西有磐石小潭,可以垂钓。”余访得之,题以此阕
绕城阴、雁沙无际,水光摇漾千顷。苍崖落地平于掌,湿翠倒涵天镜。风乍定,看绝底明漪,曾照东坡形。林烟送暝。只七百年来,斜阳换尽,一片古苔冷。
幽寻处,付与牧村樵径。江郊诗句谁省?平生我亦烟波客,笠屐倘堪持赠。云水性,便挈鹭提鸥,占取无人境。商量画。向碎竹丛边,荒芦叶畔,添个小渔艇。
前一篇:《齐天乐·十八滩舟中夜雨》赏析
后一篇:《南乡子·秋夜歌筵(其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