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平山堂下废园》
(2024-08-15 13:51:51)
标签:
清词黄燮清高阳台平山堂怀古 |
高阳台·平山堂下废园
黄燮清
酒国寒深,箫楼梦远,平芜绿过危廊。翠减红疏,知他几阅星霜?黄金销尽繁华歇,有流莺、代诉荒凉。漫思量,罗袂珠帘,一例斜阳。
烟花休忆南朝事,便寻常池馆,也历沧桑。蝴蝶飞来,犹怜往日衣香。东风自觉无聊甚,到春来、懒上垂杨。最心伤,月里歌声,都在邻墙。
平山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冈上,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府事时所建。欧阳修、刘敞、梅尧臣、苏轼、秦观等都有咏唱之作。八百年后,黄燮清又来到平山堂,他所看到的已不再是昔日的繁华,面对平山堂下之废园,他写下了这首怀古之词。
“酒国寒深,箫楼梦远,平芜绿过危廊。”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我在这诗酒之国感到深深的寒意,往日的歌舞台榭繁华已逝,原野上繁茂的杂草大肆扩张入园,侵漫危廊。
开篇描写废园之景,堂园真的是荒落了。
“翠减红疏,知他几阅星霜?”这二句是说,翠色减少,红色稀疏,又有谁知道它经历了多少世事沧桑?
作者由触目所见引发议论:衰草凄迷的废园已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可是又有谁知道它也曾阅尽世事沧桑、人间兴废呢?
“黄金销尽繁华歇,有流莺、代诉荒凉。”这二句是说,荣华已尽,繁华都歇,只有流莺代表诉说着此地的荒凉。
“漫思量,罗袂珠帘,一例斜阳。”这三句是说,这萧条的现实怎么能让人联想起昔日的繁华呢?如今一例在夕阳的返照下。
这两韵寓含了深沉的今昔对比。有道是“真金不怕火炼”,如今今已销尽,可谓令人惊心。罗袂,罗衣的衣袖,代指歌妓;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代指歌妓所住的楼馆。杜牧赠别诗中曾描述当日的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然而,无论是昔日的花团锦簇地、温柔富贵乡,还是今朝的翠减红疏处、荒凉废弃园,西下的夕阳一样将余晖照其上,仿佛已经看惯了人间的世事变迁、荣衰更替。
“烟花休忆南朝事,便寻常池馆,也历沧桑。”换头三句是说,烟花三月不要回忆南朝的往事,就是其他地方不知名的苑池楼馆,也是饱经沧桑。
换头三句,作者对一园一景伤衰悼残展开,升华为对历朝历代人事废兴繁华无常的感慨。“烟花”、“南朝事”等词语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及杜牧《江南春绝句》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诗句,见出前朝扬州的繁荣景象。一个“休忆”又将笔锋转向今日的衰败,南朝久已灭亡,而历史的车轮转至今日,又历经了多少兴衰啊!
“蝴蝶飞来,犹怜往日衣香。”这二句是说,蝴蝶殷勤飞来,却是因为闻到了往日才子士女们游园时留下的衣香。
“东风自觉无聊甚,到春来、懒上垂杨。”这二句是说,倒是东风对这人迹罕至的废园早失了兴趣,春天来了,它也懒得吹拂园中的垂杨。
这两韵用拟人化的笔法描写蝴蝶与东风对这废园的两种态度。蝴蝶寻觅不到引它至此的香渊,就好像慕名来此的词人再也找不到往日的繁华一样。看到这一派萧瑟寥落的景象,想象往日的花团锦簇,词人的胸中怎能不荡起一阵惆怅。
“最心伤,月里歌声,都在邻墙。”词的结尾是说,令人感到最伤心的是,在明月的光辉里响起了歌声,这一切都在隔壁邻墙。
词的结尾,作者又用加一倍的写法,再度翻出一层伤心。明月皎皎,词人在凄清的废园中踽踽独行,墙的那边传来阵阵欢歌笑语。一墙之隔,却是两个世界,荣衰共存,对比映衬,愈显出废园的颓败。
附录:高阳台·平山堂下废园
黄燮清
酒国寒深,箫楼梦远,平芜绿过危廊。翠减红疏,知他几阅星霜?黄金销尽繁华歇,有流莺、代诉荒凉。漫思量,罗袂珠帘,一例斜阳。
烟花休忆南朝事,便寻常池馆,也历沧桑。蝴蝶飞来,犹怜往日衣香。东风自觉无聊甚,到春来、懒上垂杨。最心伤,月里歌声,都在邻墙。
前一篇:《蝶恋花·自送行人无意味》赏析
后一篇:《玲珑四犯·客鬓渐丝》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