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慢·残村》赏析
(2024-08-03 19:06:52)
标签:
清词姚燮石州慢残村 |
石州慢·残村
姚燮
四五人家,临水背山,荒草犹剩。斜阳多少颓垣。缭着沙墟芜井。炊烟几缕,恰带断叶零鸦,随风作弄空中暝。沽店已无帘,况墙头红杏。
还省,东邻田舍,西泊渔庄,北湾樵艇。兵火遭残,散处何方谁定?霜更月晓,尚有犬独鸡单,萧寒点缀柴门景。奈杜老归来,正儿饥妻病。
姚燮中年以后词作,“气势稍展,咿唔渐少”(李一氓《读词札记》),作品中充满悲凉萧瑟之感。这首“残村”是其中之一。全词熔状景、咏物、记事、抒情于一炉,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甬东战役之后,村村残破荒凉的景象,通篇洋溢着一股悲凉之气。
“四五人家,临水背山,荒草犹剩。”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这里有四五人家,面临水背靠山,剩余的荒草还能看到。
起句着墨不多,三两笔先勾勒出山村轮廓。“荒草犹剩”,绾合词题“残村”以下即循此而发。
“斜阳多少颓垣,缭着沙墟芜井。炊烟几缕,恰带断叶零鸦,随风作弄空中暝。”这五句是说,斜阳下多少断墙残壁,围绕着沙墟和荒芜的井台。有炊烟几缕,恰好带着断叶零鸦随风飘舞在暮色中。
斜阳、颓垣、沙墟、芜井,还有断叶零鸦随风飘舞,词人怨情步景,选取这些衰败意象加以铺陈,渲染出一幅破残荒凉的“残村”图。写景时作者注意了动静结合和色彩的对比。斜阳、颓垣、沙墟、芜井是静景,由远而近,层次分明;而断叶、零鸦虽然是动景,却没有给这幅“残村图”增添一份生气,因为炊烟只有几缕,叶是断叶,鸦是零鸦。从色彩运用上来说,这些景象都是以清淡阴冷为基调,有利于荒凉感的词情表达。
“沽店已无帘,况墙头红杏。”歇拍二句是说,连酒店的酒旗都不见一面,墙里园中的红杏就更无影无踪了。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可词人触及的却是这样一番萧条景象。通过这种加一倍的写法,词人心头的悲凉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还省,东邻田舍,西泊渔庄,北湾樵艇。兵火遭残,散处何方谁定?”换头六句是说,再查看,东邻的田舍,西面水边的渔庄,北湾停靠的柴船。由于遭到兵火的摧残,它们又失散到哪了里去了呢?
过片笔意一折,转写人事,并指出造成山村残败、百姓背井离乡的原因。由于统治者的无能,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告终。战争中真正受苦的是黎民百姓。生计艰难,不得已只好远走他乡,留下大量荒田残村。姚燮布衣一生,四海漂游,来往所见,很多是这种破败景象。
“霜更月晓,尚有犬独鸡单,萧寒点缀柴门景。”这三句是说,清冷的月光下,一片死寂,只有鸡犬静卧柴门。
这三句继续烘托凄凉气氛。“独”、“单”二字属于瘦硬之语,突兀警醒。“犬独鸡单,萧寒点缀柴门景”写羁旅愁思可比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工巧或有不及,凄冷之情则过之。
“奈杜老归来,正儿饥妻病。”末二句是说,无奈杜老回到家里,正是儿饥妻病的时候。
最后两句,系用杜甫《北征》诗的典故,再破败衰颓的背景中点缀一二人物,让人倍感惨恻凄凉。有论者以为此句反映了姚燮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北京会试失利后不久,得悉定海沦陷,急忙赶回家乡镇海的情事。当是他一家正避难四处,弱妻病卧。
附录:石州慢·残村
姚燮
四五人家,临水背山,荒草犹剩。斜阳多少颓垣,缭着沙墟芜井。炊烟几缕,恰带断叶零鸦,随风作弄空中暝。沽店已无帘,况墙头红杏!
还省,东邻西舍,西泊渔庄,北湾樵艇。兵火遭残,散处何方谁定?霜更月晓,尚有犬独鸡单,萧寒点缀柴门景,正儿饥妻病。
前一篇:《霓裳中序第一·故苑》赏析
后一篇:《蝶恋花·自送行人无意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