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怨·春夜》赏析
(2024-07-20 18:15:15)
标签:
清词顾春早春怨春夜 |
早春怨·春夜
顾春
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
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云:“太清春《天游阁诗》写本,岁己丑,余得于厂肆地摊。词名《东海渔歌》,求之十年不可得,仅从沈善宝《闺秀词话》中得见五阕,录其四如左。”当是为他所深赏的,这首《早春怨》亦在四首之列,可谓已得前贤首肯矣。
这首词写春夜的朦胧景色,温馨氛围,体现女词人细致入微地感受。其中并无春恨春怨,词气舒缓安详,当是太清早期与夫君琴瑟相和、心境愉快时所作。
上片六句,三句外景,三句内景,次序分明。
“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杨柳在斜风中飘拂,黄昏时一片宁静,巢中栖息着沉睡的乌鸦。
外景是黄昏时分,家人都已入梦,周遭一派宁谧,正宜于女词人仔细感受这番春夜。此时女词人的心情无丝毫不适,环境固当安静,而不该寂清。因此,外景在人静鸦稳之前,先领起以杨柳的风中斜摆,使杨柳的微动衬出这派至静、使杨柳依依作态的人情味和温柔感扰散这层寂清。女词人置景时的良苦用心,读者不可忽视。
“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接着三句是说,残烛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漫漫的长夜我要坐到天亮,且先把盘香添加。
内景三句,机轴亦复相同。为了仔细感受,女词人久久静坐,直至短烛一点点烧残、更次一个个报过,这都是必须的;但静坐不能被误以为枯坐,兀坐,所以女词人又往香炉里添些香(篆,原指香烟上盘,其形如篆字,此处代指香),也给自己所置的内景添了些动感和活气。当然,杨柳只可微斜而不可飞舞,香也只是稍稍“添些”而非频添:动只是陪宾,静——静谧的景、静坐的人才是主,这中间的分寸,女主人把握的相当准确。
下片便展示了女词人所感受的春夜,因他处于如此宁谧和谐的环境,又是如此的默坐谛观,所以她感受到的春夜,也是独特而奇妙的。
“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下片前二句是说,红楼的窗户并未放下窗纱,却被杨柳的枝条,这一缕春痕暗暗遮住。
红楼的纱窗固然没有闭拢、没有掩住楼内的闺阁情态,但红楼也并非无遮无掩,一缕春痕遮住了它。那么这春痕真是女主人感受到的吗?请留意“暗遮”二字。春痕是暗暗地、不知不觉地遮掩红楼的,也就是说,它是女词人在久久静坐中渐渐地感受到的,是女词人独特感觉的产物。
“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末三句是说,淡淡的轻烟似有似无,庭院里一片皎洁,月光正洒满了梨花。
这三句,本身是一个既朦胧又空明的优美夜景。在这沁人心脾的美景中,已蕴含了令人神往的意境。
附录:早春怨·春夜
顾春
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
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注释
早春怨: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柳梢青》、《玉水明沙》。元代词人张雨所创。双调,四十九字。
睡稳栖鸦:即“栖鸦睡稳”的倒文。
更:夜间敲更以报时,共五更,每更约两小时。长更坐尽:夜长坐而难耐的意思。
小篆:此指盘香,因其盘曲如篆文而得名。室内取暖的炉具,炉烟袅袅,盘旋而上,若篆文;又指袅袅上升的香烟。
些:语助词。
添些:言长夜独坐,再添些炉香。小篆添些:夜长添香的意思。苏轼《宿临安净土寺》:“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
春痕:春天留下的痕迹,指窗前烟柳。
溶溶:和悦宽广,形容月光如水泻。
前一篇:《南柯子·山行》赏析
后一篇:《醉翁操·题云林湖月沁琴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