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尽作》赏析
(2024-05-28 14:14:47)
标签:
清词沈传桂踏莎行春尽作 |
踏莎行·春尽作
沈传桂
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一腔愁倩啼莺说。冬风吹泪过江城,黄昏细雨孤灯灭。
中酒心情 ,嫩寒时节,踏青人又销魂别。碧烟如梦不开门,门前千点梨花雪。
春光易逝,人生苦短,乃是词人常咏常新的主题,但世殊事异,歌咏者的情怀也就异象纷呈。沈传桂的这首《踏莎行》虽也是为春尽而作,然而对物象的剪裁别具一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清新悠远的美感。
“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一腔愁倩啼莺说。”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鸦迷于细绿,蝶醉于疏红,满腹愁肠请啼莺代为诉说。
词一开头便是两个春光将逝的代表性物象:细绿,疏红。虽然红绿相映,但已不是万紫千红展示万般生机,而是“绿肥红瘦”让人感怀。可是鸦蝶浑然不觉春尽之落寞,一迷一醉,几多欢愉。紧接着笔锋一转,“一腔愁倩啼莺说”,鸦、蝶皆不可与言愁,唯啼莺声声似解人意,但传愁绪庶几近情。
“东风吹泪过江城,黄昏细雨孤灯灭。”上片后二句是说,春雨霏霏,恰似离人的点点泪水,在东风的吹拂下飘过江城,在黄昏细雨中孤灯熄灭了。
“冬风吹泪过江城”是移情也是比兴。“黄昏细雨孤灯灭”,三种景象连缀,构成一幅凄苦惨淡的雨夜怀人图。至此,整个词的上片以景语形成无我之境,然而又时时有主体情绪的影子,真正是情景相通,物我为一。
词的下片直抒主体情怀。
“中酒心情,嫩寒时节,踏青人又销魂别。”下片前三句是说,醉酒后身心不爽,而时节处在虽是暮春却仍觉微寒的转折期,踏青人又处在黯然销魂的别离之中。
醉酒往往是为了遣愁,则此“中酒心情”正是身心皆病的状态,而微寒又给中酒心情加了一层凄凉。踏青人是可以同怀视之的知己,还是心有灵犀的佳人,抑或是合二为一的红粉知己,不得而知,可知的是这踏青人在词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位置。“销魂别”的悲凉意态较之“中酒心情”又深一层。
“碧烟如梦不开门,门前千点梨花雪。”结拍二句是说,面对着外面碧烟如梦的风景不愿开门,因为门前千点似雪的梨花会让人心头更生几分寒意。
梨花和雪之间在视觉上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曾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比拟“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外苦寒。然而此处词人以雪比梨花反其意而用之,将豪放转为凄婉,壮丽转为幽美,呈现出另一番清幽淡雅的画境。
整首词精心剪取暮春景物,让“景语”成“情语”,细腻生动地传递出词人春尽之时心无所寄的愁苦,而清幽的意象编排给人以愁苦之外的优美感受。
附录:踏莎行·春尽作
沈传桂
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一腔愁倩啼莺说。冬风吹泪过江城,黄昏细雨孤灯灭。
中酒心情,嫩寒时节,踏青人又销魂别。碧烟如梦不开门,门前千点梨花雪。
作者简介
沈传桂(1792~1832)字隐之,一字润生,号伽叔。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官松陵教谕。工词,与朱绶、戈载、吴佳洤、王嘉禄、沈彦曾、陈彬华号“吴中七子”。以其字“闰生”,又与号酉生之朱绶并称“二生”。词中好用“夕阳”二字,因有“沈夕阳”之目。誉之者谓其词无一字不凝炼,无一句不雕琢,却无一毫斧凿痕。有《海粟诗钞》。词集名《清梦庵二白词》。
前一篇:水龙吟《清明同张彦惟作》赏析
后一篇:《减字木兰花·人天无据》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