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不种芭蕉》赏析
(2024-05-18 14:24:03)
标签:
清词朱绶点绛唇情思 |
点绛唇
朱绶
不种芭蕉,怕他又惹西风住。坏墙虫语,已觉声凄苦。
乱叶空阶,秋在无人处。横塘路,断烟疏雨,梦采蘋花去。
朱绶是清道光年间的词人群体“后吴中七子”中创作成就较高的一位。这篇《点绛唇》是《国朝词综续编》所收朱词的第一首,与其长调之作一意学习南宋姜夔、张炎而显得过于刻琢研炼不同,风格上有南唐北宋词的韵味,堪称佳作。
这首词虽仅短短的九句四十一字,但笔致却非常细到,善于将深秋凄苦的情思形象化,令读者感同身受。
“不种芭蕉,怕他又惹西风住。”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不要去种植芭蕉,那是因为怕它又要招惹西风。
开头两句,明明是独怜窗前芭蕉在秋季仍有绿意,却偏偏咒罚誓说“不种芭蕉”,因为“怕他又惹西风住”,显然,对萧瑟秋声的惊惧在词中被刻意强化了。唐李商隐曾有“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之句,但词人却不愿留得芭蕉听风声,更无“芭蕉叶上独题诗”(唐韦应物《闲居寄诸弟》)的雅兴,这除了难禁秋天大自然的肃杀之气外,伤离念远之情亦有以致之。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既言芭蕉树“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又叹深夜雨打芭蕉之声“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足透此中消息。这两句词心深婉窈曲,确有良好的表现效果。
“坏墙虫语,已觉声凄苦。”三四句是说,毁坏的墙中蟋蟀在鸣叫,觉得它的声音是如此凄苦。
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又令人有迁想得妙之感。其实按正常语序,“坏墙虫语,已觉声凄苦”应在首两句之前,逻辑关系是秋虫凄鸣已令人愁苦,秋风悲号更令人惊怕。而现在这样逆序处理,叹惋之中愈增几分感染力,可谓将诗词艺术的听觉意象功夫做到了家。而“坏墙”一词反映出环境的萧条冷清,在此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下片的描写由听觉意象转到视觉意象。
“乱叶空阶,秋在无人处。”下片前二句是说,空庭阶墀上零乱的落叶就是秋意的化身,只要是寂寞无人的地方,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秋的气息。
“落叶空阶”,与上文之“坏墙虫语”相呼应,进一步渲染荒寒寥落的气氛。显然,词人此时正独自徙倚在空旷的庭院中,听着风声虫声,盯着脚下的枯枝败叶,心中生出绵绵不绝的悲秋情思。
“横塘路,断烟疏雨,梦采蘋花去。”末三句是说,横塘路上,烟霭断续,微雨稀疏,梦中和你一起去采水边的白蘋之花。
“横塘”,古堤塘名,三国吴筑于建业(今南京市)城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宋张敦颐《六朝事迹》:“吴大帝时,自江口沿淮筑堤,谓之横塘。”此取宋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句意,表达出自伤寂寞、怀念良友的衷愫。“断烟疏雨”的朦胧景致、对营造迷离惝恍的感情氛围也起到了上佳的辅助效果。最后以“梦采蘋花去”收结,实际上表述的是因关山阻隔不能与所怀之人相会,故思托梦与之一通音讯的愿望。“蘋花”为水边生长的草本植物白蘋之花。
细玩全词,悲秋与怀人打成一片,善感的幽情中不乏优雅的理性。“坏墙”、“空阶”、“断烟”、“疏雨”,景语皆情语,组织有序;“不种芭蕉”之故作恨辞,“秋在无人处”之浅语有深致。“梦采蘋花去”之情致要眇,也都能尽词体之长,见出词人不凡的功力。这样的词,应该是打动人的。
附录:点绛唇
朱绶
不种芭蕉,怕他又惹西风住。坏墙虫语,已觉声凄苦。
乱叶空阶,秋在无人处。横塘路,断烟疏雨,梦采蘋花去。
作者简介:
朱绶(1789
~1840)字仲环,一字仲洁,号酉生。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尝佐江苏布政使梁章钜之幕,章奏多出其手。性沉静,人皆重之。工诗,与同里王嘉禄并称“朱王”,以言情婉妙,隶事典雅见称。亦工词,与戈载、沈传桂、吴嘉洤、王嘉禄、沈彦曾、陈彬华号“吴中七子”。所为词苍秀处得之于姜夔,绵丽处得之于吴文英,气格清浑,不事字句雕饰。有《知止堂集》。词集名《湘弦别谱》。
前一篇:《清平乐·梨花庭院》赏析
后一篇:《凤凰台上忆吹箫·窥户香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