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绿翦一窗烟》赏析
(2024-04-23 18:52:11)
标签:
清词吴兰修卜算子绿园之夜 |
卜算子
吴兰修
园绿万重,月不下地,夜凉独起,冰心悄然。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辄倚横竹写之。时甲戌七月十三日夜。
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据词小序,这首《卜算子》作于清嘉庆十九年甲戌七月十三(1814年8月27日)夜。要比较准确地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必得细读小序。本来阴历七月十三夜,月色清朗,该是床前明月光的时节,可是因为园中绿荫重重,月光不能直达地面,心中便有了几分呆滞和不畅。“夜凉独起”是将情绪寓于境况中的描写,“冰心悄然”则是直写胸襟。由此可以忖度词人此时此地夜不能寐、独步空庭的大概心境:品行高洁的词人在月出之夜为无一知己共赏美景、一消怫郁而愁闷难解。“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又进一层,此处“闲人”大有深义。世风浇薄之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哪有如词人一般不为名利奔忙的闲人呢?冰清玉洁者只能特立独行,深为叹息了。
词上片写景,是词人夜不能寐时从室内可以感觉到的景。
“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透过窗口只见烟雾沉沉,在沉沉的烟雾后面又有几分朦胧的绿色,夜漏点滴已经到了什么时候?
“绿翦一窗烟”是视觉效果,一个“翦(同剪)”字把“绿”、“窗”、“烟”衔接在一个动态的画面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质感。“夜漏知何许”是听觉感受,夜已深,难以入眠的词人在夜漏点滴声响中辗转反侧。
“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接着二句是说,朗月高悬不能照射到门前,淅沥的竹露听上去就像绵绵的春雨。
“碧月濛濛不到门”是凭生活经验的推测:按照眼前所见,明月因为重绿遮覆,月色照不到门前。“竹露听如雨”是心理感知。淅沥的竹露和绵绵的春雨映射出的都是一位别有怀抱的孤独者。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交替出现,心中的烦闷可以相见。既然不能成眠,何不起而观景,于是转入下片。
词的下片方向一变,着重表现词人在夜行中所体味的孤独、幽暗和寂静的绿园之夜。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下片前二句是说,孤单单的一个人走出篱笆墙根,只有多情的树影拖着词人走出很远。
这种感受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其相像,只是此时“月不下地”,自然连自我的影子也找不着。然而笼罩在层层烟雾中朦胧的树影优雅且妩媚,于是词人心中有了一份留恋和不舍。树影之于词人大抵也是如此,这样读来甚觉精警的“拖”字便有了着落且不可易为他字。
“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末二句是说,一只萤火虫隔着青水飞过,蟋蟀犹如秋夜孤灯下僧人咏读经文之语,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一点萤灯隔水青”,映衬的是绿园的幽暗;“蛩作秋僧语”反衬的是周围环境的静寂。暗和寂共同营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而游移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心中那份悲喜莫名的情致在这背景中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附录:卜算子
吴兰修
园绿万重,月不下地,夜凉独起,冰心悄然,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辄倚横竹写之。时甲戌七月十三夜
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作者简介
吴兰修(清)(1785~?)字石华,号荔村,又号古输。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卒年不详,就读于粤秀书院,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o八年)举人,官信宜训导。生平枕经葄史,嘉庆戊辰举人,官至训导(从八品),有诗文名。构书巢于粤秀书院,藏书数万卷,颜其室曰守经堂,四十三任粤秀书院院监。自称经学博士。工诗古文辞,尝与张维屏等结希古社。兰修所著有《荔村吟草》,词集名《桐华阁词钞》。
前一篇:《念奴娇·东洋美人》赏析
后一篇:《琵琶仙·霜叶吹空》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