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楼春·一春长放秋千静》赏析

(2024-02-21 18:44:15)
标签:

清词

张惠言

玉楼春

闺怨

玉楼春
张惠言
一春长放秋千静,风雨和愁都未醒。裙边余翠掩重帘,钗上落红伤晚景。
朝云卷尽雕栏暝,明月还来照孤凭。东风飞过悄无踪,却被杨花送微影。
这首《玉楼春》,是一首闺怨词,所表达的是词中惯常所见的美人迟暮之旨。
说写的是闺怨,是因为词中出现了数个与女子相关的传统意象。
“一春长放秋千静,风雨和愁都未醒。”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整个春天园中的秋千都静悄悄地放在那里,风雨不知何时会歇,愁怀不知何时得释。
“秋千”一般为古代女子休憩时所用,人们用秋千引发的联想,往往是少女的天真活泼、热情娇憨等情态。又古代寒食清明时节,有荡秋千的应景游戏。宋词中写秋千的名句,如“绿杨楼外出秋千”(欧阳修《浣溪沙》)、“谁家墙里笑秋千”(赵令畤《浣溪沙》),均是女子游乐的动态场景,然而在这首词中,这类常见的动态场景却全未出现,词人呈示给我们的不是“动”,而是“静”。这里词人有意不点明女主人公的情感指向,但秋千这一嬉春之物居然无人光顾,个中原因,已足令人深思了。次句既写景物,又写人事;“风雨”是景物,“愁”是人事。“风雨”摧残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使之凋零,使之衰颓,这是女主人公“愁”的因;女主人公睹物伤神,愁从中来,这显然又是“风雨”的果,如此因果相循,难怪词人要叹道“风雨和愁都未醒”了。
“裙边余翠掩重帘,钗上落红伤晚镜。”三四句是说,重帘掩映着女主人公裙边的余翠,对着晚镜照见钗上的落红。
另外两个写女子的意象,是“裙边”和“钗上”。这当然是写女子的服饰,使词中主人公的女性身份更加明确化。需要注意的是,词中推出女主人公形象时,是连同自然景物一起推出的,而景物带有明显的暮春特征,这就是“余翠”和“落红”。春天的翠叶红花,总是代表着美好风物,象征着青春年华;如今翠是“余翠”,红是“落红”,这些暮春残留之物,却是残留在女主人公的“裙边”和“钗上”,这就把景物与人事勾连起来了,女主人公的伤春情怀也就不言而喻了。词中的三四两句是对仗。这不仅使我们联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的名句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女主人公自昼而夜,无时不愁,则其情怀之恶,可以想见。
“朝云卷尽雕栏暝,明月还来照孤凭。”换头二句是说,天边的暮云散尽,明月照我独自凭栏。
这两句言外凄凉之味甚重,可见即使风骤雨狂之时已过,云散月出,而女主人公的愁怀仍然未能消解。月照“孤凭”,形影相吊,情思真可谓幽怨婉转,令人心恻。
“东风飞过悄无踪,却被杨花送微影。”末二句是说,东风吹过原本悄然无踪,目不能视,但风吹杨花,却有“微影”隐现。
结两句出以景语。“东风”仍扣合暮春,写景而不节外生枝。这犹如女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无实有,固然难闻难睹,却是可思可感,如此化景物为情思,真有有余不尽之妙。

附录:玉楼春
张惠言
一春长放秋千静,风雨和愁都未醒。裙边余翠掩重帘,钗上落红伤晚镜。
朝云卷尽雕栏暝,明月还来照孤凭,东风飞过悄无踪,却被杨花送微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