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夜渡扬子江泊舟金山下》赏析
(2024-01-21 13:15:36)
标签:
清词江立百字令夜渡扬子江泊舟金山下 |
百字令·夜渡扬子江泊舟金山下
江立
孤云海树,趁回潮拍岸,尚悬苍暝。三两点鸥沙外月,同载烟波千顷。山势北来,水声东去,一叶江心冷。醉余梦里,而今翻被惊醒。
一夜换却西风,也应回首,步屧交枝径。忆着旧时歌舞地,花影倒窥天镜。濯足吹箫,吴头楚尾,未了清游兴。世尘空扰,阑干来此闲凭。
北宋苏东坡在他的《游金山寺》诗中描写看到的黄昏景致是“微风万顷波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比之苏诗,此词描写金山之景笔触尤为细致。
词的上片大笔挥洒,点染出金山夜色的壮美。
“孤云海树,趁回潮拍岸,尚悬苍暝。”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极目远眺,江天辽阔,孤云暗移,江树摇曳。浩渺的江水波荡浪涌,趁回潮之势拍打江堤。
开头两句虽然没有东坡笔下“闻道潮头一丈高”的涛飞浪卷,但却也有一番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三两点鸥沙外月,同载烟波千顷。”接着二句是说,暮色苍茫,夜月透过云层,斑驳的月影洒落在岸边的沙滩上,几只鸥鸟盘旋于夜空。涛声阵阵,月影悠悠,这些既衬托出月夜的幽静,也显示了江水的辽阔无际。
长江至镇江以东,江面宽阔,古时与海水相接。因而作者言它“同载烟波千顷”。“载”字表现出江面宽阔,气势雄壮,也唯有“烟波千顷”方能载得动万千气象。
“山势北来,水声东去,一叶江心冷。”这三句是说,山势向北而来,水声向东而去,一叶扁舟荡漾江心。
一写山,一写水,大处落笔,气势非凡。以“势”状山之雄阔,借“来”显峰之威猛,其峭拔凌厉之态令人惊颤,而那东去大江浩荡不息,月夜中雄壮的水声更是震天价响。此处着意突出“声”,重点在描写水势。扁舟夜行,触目惊心。
“醉余梦里,而今翻被惊醒。”上片歇拍二句是说,原本沉醉在梦里的我,现在反而被惊醒。
扁舟夜行,渡江来此,泊船观景,前番的醉意梦情顿被惊醒,以自我的表现衬景象的不凡,给人以强烈印象。
下片转入咏史抒怀,由眼前景引发出历史兴衰、世事沧桑之感,别是一番韵味。金山一地曾产生无数历史故事,置身此山,抚今追昔,不免思绪万千,追忆古时说不尽的奢华风流。
“一夜换却西风,也应回首,步屧交枝径。”换头三句是说,世事沧桑,抚今追昔,当年皇宫里大大小小的路上宫女们履声不绝。
“步屧”,即穿着木底鞋走路。《吴郡志》载:“相传吴王(夫差)令西施辈步屧,廊虚而响。”
“忆着旧时歌舞地,花影倒窥天镜。”这二句是说,彻夜欢歌,通宵作舞,真个是醉生梦死的歌舞地。想当年那些美丽的女子们在江边汲水、梳妆,花容月貌倒映在明净的江水中,景象是多么的美妙啊。
这两句以极精炼的笔墨描绘出昔日那美女如云,歌舞升平的境况,叙说中隐含讽刺。
“濯足吹箫,吴头楚尾,未了清游兴。”这三句是说,用清澈的江水濯足,迎扑面的江风吹箫,在吴楚之间游玩,我的游兴正浓。
“吴头楚尾”指古豫章(即今江西省)一带,此用辛弃疾《霜天晓角》词“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写自身游历之广,作者情趣正浓。“未了清游兴”,是其真实心情写照。
“世尘空扰,阑干来此闲凭。”末二句是说,世事纷纷扰扰,还不如来到这山水之间。
临末,笔锋陡转,畅谈感慨。作者似乎找到了未来的依靠和生活的凭借,那便是在此模山范水,了其余生。词意在此水到渠成,自然无隙。虽说其情有“小”之嫌,但也质朴真实,语出本心。
附录:百字令·夜渡扬子江泊舟金山下
江立
孤云海树,趁回潮拍岸,尚悬苍暝。三两点鸥沙外月,同载烟波千顷。山势北来,水声东去,一叶江心冷。醉余梦里,而今翻被惊醒。
一夜换却西风,也应回首,步屧交枝径。忆着旧时歌舞地,花影倒窥天镜。濯足吹箫,吴头楚尾,未了清游兴。世尘空扰,阑干来此闲凭。
作者简介
江立,字圣言,初名炎。安徽歙县人。清监生。性耽文素,又爱倚声,与江昉齐名称“二江”。游杭州西湖,慕姜夔葬地马塍之胜,卜筑数椽,携妻同居。数年资尽,家亦落,乃还扬州。为人笃于气谊,人以为当世所罕。工诗,所作不多,无专集行世。其词刻琢研炼,步趋南宋姜夔、张炎。词集名《夜船吹笛词》。
前一篇:《清平乐·曲阑闲凭》赏析
后一篇:《台城路·秋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