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赏析
(2023-12-23 13:50:09)
标签:
清词厉鹗谒金门湖上雨后 |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谒金门》调填词的常法,是与起首的三个字开宗明义,或点现主旨,或交代背景,上片即据以生发;再由下片宕开波澜,给人以步步展开之感。此词也不例外。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凭栏所见,雨后无非是满目秋色,冷寂的秋意已抹去了湖上人物活动的影子。
起句“凭画阑”三字,以水槛的处所应现“湖上”的题面,显示了全篇览景抒怀的走向,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雨后”的题意。次句即极为洗练地予以接迎。“秋浓人淡”四字,是全篇的警策。这四字从外化的意象来说,表现了作者凭栏所见;从内化的情愫来看,反映了词人意绪的悲凉、深沉,心境已经淡化到兀然不复自知的地步;从综合两者的词作风神来说,则目与心接,神(主观)与物(客观)以融合为一,奠定了全作孤寂清婉的基调。所以这里的“秋浓”、“人淡”,已然将“湖上雨后”的气象氛围、意境心情一网打尽,接下来的描写,不过是在总体印象上再作局部的点染和增饰而已。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三、四句是说,隔水残霞明晃晃地映照着水面,远处小山有三四点。
三、四两句是秋日的常景,本身就最易迎合“秋浓人淡”的先入之见。
至此,如若再继续铺排更多的眼前景物,也不能获得意象上新的突破,反而会产生蛇足之嫌。因而词人在秋感已经饱和的前提下,于下片转入怀人。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换头二句是说,什么时候和你一起泛舟?攀折那荷花对着如镜的湖面。
从词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在雨后来到湖上“凭画槛”,自非无因,本意是来赶赴或缅怀一场未果的荡舟之约。用“艇子”而不取常用的“画船”、“兰舟”之类,显然含有《古乐府》“艇子打双桨,催送莫愁来”的用意。也就是说,词人怀望的对象实是一名女子。于是我们明白了“待折荷花临鉴”的联想与暗挑。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何处减。”末二句是说,绿色荷叶上的上的粉荷一天天变得稀疏,而西风却不见有丝毫减少。
词作中的“湖”指杭州西湖,七月十六(既望)至多只能算是初秋,而词人却一味感慨粉荷日残、西风不减,并在绿肥红瘦、秋风渐紧的萧条感中暗寓了年华渐老的忧伤,也就不令人奇怪了。而且,将这一心得去回味上片的“秋浓人淡”,有更可体会到这四字的窈曲与隽永。
词人是浙西词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浙西词以“婉约隐秀”著称,本篇可作为一则代表。
附录: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何处减。
注释
冉冉:袅袅升动貌。
临鉴:对镜。
绿盘:喻荷叶。
作者简介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樊榭山房集》。编有《宋诗纪事》。词集名《樊谢山房词》。
前一篇:《高阳台·芦花用吴梦窗韵》赏析
后一篇:《玉漏迟·永康病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