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船笛·效朱希真渔父词》赏析
(2023-11-12 17:59:49)
标签:
清词李符钓船笛效朱希真渔父词 |
钓船笛·效朱希真渔父词
李符
曾去钓江湖,腥浪粘天无际。浅岸平沙自好,算无如乡里。
从今只住鸭儿边,远或泛苕水。三十六陂秋到,宿万荷花里。
朱希真,即宋词人朱敦儒,他前后写有《好事近·渔父词》六首,咏唱逍遥湖山的闲适情趣。《钓船笛》即《好事近》的别称,但李符的词却并不仅如其自称乃普通的仿效,通篇从钓船、渔父落笔,而情思自出人意表。
“曾去钓江湖,腥浪粘天无际。”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我曾经去江湖上垂钓,闯荡于带着腥味的连天巨浪之间。
起句以一个阅历甚广的渔父的声口自述生平,谓己曾驾船钓于五湖四海。然后以“钓江湖”的感慨统摄上片。“腥浪粘天”表明自己泛舟钓于五湖四海之时,因钓而不避其腥,也不能不闯荡于“粘天”的巨浪之间。这充满了腥气的江湖之钓,是伴随着风险的令人不宁的生涯。
“浅岸平沙自好,算无如乡里。”接着二句是说,没有风浪的浅岸平沙是美好的,仔细算来还是回到家乡。
在苦撑的间隙,也会遇到一片“浅岸平沙”,这是钓于“腥浪”的闲暇,是他“钓江湖”的小憩,他向词人昭示出渔父人生与前途的另一个层面。在经历风涛之险后,他感叹浅岸平沙的美好,同时他更联想到,生活中还有比江湖的“浅岸平沙”更令人向往的境地。“算无如乡里”是其经历了“钓江湖”之后的人生审视。
他不再作“钓江湖”之举,而是要寻求比江湖中的“浅岸平沙”更合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境遇。这就是他的家乡。
“从今只住鸭儿边,远或泛苕水。”换头二句是说,从今以后只在鸭子的旁边住下,有时也会悠闲地在苕水上泛舟。
上句表现出他对最普通的乡间生活的向往,在经历过“腥浪粘天无际”的江湖垂钓之后,“鸭儿边”则意味着宁静、祥和的氛围。词人用“只住”二字表现出他的人生抉择,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是生动亲切、适情悦性的审美情趣。“远或”句写他有时也会出行,但已不是在吞舟的巨浪间搏击、垂钓,而是悠闲地泛舟清流。“鸭儿边”的依恋,“泛苕水”的闲适,都表现出世俗生活中的雅韵,是词人对家乡之美的重新品味。苕水,即苕溪,在今浙江境内。
“三十六陂秋到,宿万荷花里。”结拍是说,等到家乡众多湖湾秋意正浓,我要眠于万朵荷花之间。
结拍表现出对人生理想极境的追求。家乡之美的极境在于它的秋色。“三十六陂”句出于姜夔《惜红衣》。其词末云:“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作者化用白石词中典故,非常自然。这里的“三十六陂”泛指家乡湖湾池水之多。“宿万荷花里”,这超然物外的奇想,昭示出旷逸不群的心性、天机自得的趣味。而如此意境又是以平白如话的文字出之,短语长情,余音不尽,非他人道得出。
附录:钓船笛·效朱希真《渔父词》(其十)
李符
曾去钓江湖,腥浪粘天无际。浅岸平沙自好,算无如乡里。
从今只住鸭儿边,远或泛苕水。三十六陂秋到,宿万荷花里。
作者简介
李符(1639-1689)。介绍:清浙江秀水人,原名符远,字分虎,号耕客,又号桃乡。善诗词,工骈体。与兄李绳远、李良年号浙西三李。与朱彝尊等结诗社。后客居福建茶官署,暴卒。有《香草居集》。词集名《耒边词》。
前一篇:《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赏析
后一篇:《疏影·帆影》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