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红豆》赏析
(2023-08-15 18:17:13)
标签:
清词朱彝尊暗香红豆 |
暗香·红豆
朱彝尊
凝珠吹黍,似早梅乍萼,新桐初乳。莫是珊瑚,零落敲残石家树?记得南中旧事,金齿屐,小鬟蛮女。向两岸、树底盈盈,抬素手摘新雨。
延伫,碧云暮。休逗入茜裙,欲寻无处。唱歌归去,先向绿窗饲鹦鹉。惆怅檀郎路远,待寄与、相思犹阻。烛影下、开玉合,背人暗数。
红豆,又名相思豆,是豆科乔木红豆树的果实,形如豌豆而略扁,色彩殷红或半红半黑,产于南方,可做饰物,诗词众多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朱彝尊《暗香·红豆》,则是一首以红豆为对象的咏物词。
“凝珠吹黍,似早梅乍萼,新桐初乳。”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好像凝聚的露珠、滚圆的黍子以及新结的桐乳;而刚要开花的早梅,又不仅与红豆形状相似,而且具有红豆的色彩。
开头三句就有对红豆外形的描写。
“莫是珊瑚,零落敲残石家树?”这二句是说,莫不是珊瑚,那被西晋巨富石崇敲碎的树状的珊瑚?
这两句借用西晋巨富石崇敲碎珊瑚的故事,进一步形容红豆的颗粒晶莹;全句采取疑问的句式,更能收到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艺术效果。
“记得南中旧事,金齿屐、小鬟蛮女。向两岸、树底盈盈,抬素手摘新雨。”这四句是说,记得南中地方的旧事,穿着金色的有齿木屐的村女。向着两岸盈盈的树底抬起素手收摘新雨后的红豆。
这四句化用五代后蜀欧阳炯的一首《南乡子》词:“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新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作者兜了老半天的圈子,其实要说的也就是这里面的“红豆”两字。
但是,咏物词如果仅仅是客观冷静地描绘对象本身,那就必然会流于刻板,缺乏生气,并且还会限制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这首词在题咏红豆的同时,特意布置了一条少女思念情郎的暗线。刚才上片出现的这个“小鬟蛮女”,她在小河两岸,树底之下,抬素手收摘新雨洗过的红豆,原因就是心中有了一位情郎(欧词“桄榔”之“榔”谐音“郎”)。
“延伫,碧云暮。休逗入茜裙,欲寻无处。”换头四句是说,长时间引颈翘望,日暮碧云合。不要把红豆掉落入裙,那就难找了。
而如今红豆已摘,情郎路远,当此之际她不由得长时间独立期待。
“唱歌归去,先向绿窗饲鹦鹉。”这二句是说,唱着歌回家,先来到绿窗下喂养那学舌的鹦鹉。
“惆怅檀郎路远,待寄与、相思犹阻。烛影下、开玉合,背人暗数。”末四句是说,情郎路远,心情惆怅,待写信表达,相思犹受到阻碍,烛影中,打开玉盒,默默地把红豆细数。
回到家里,这红豆又派不上真正的用场,最终只能一个人躲在幽暗的烛影中,打开玉盒(“合”通“盒”),默默地细数。如此一来,这首词既像是咏红豆,又像是在写一件爱情故事;而这个爱情,恰恰又是红豆本身的象征意义之所在,正可谓表里合一,天衣无缝,虽然这在朱彝尊的诸多咏物词中是一种惯常使用的手段,但要论自然贴切,恐怕少有能出这首词之右。就连词调《暗香》,在这里也未尝不存在某种相应的暗示。
附录:暗香·红豆
朱彝尊
凝珠吹黍,似早梅乍萼,新桐初乳。莫是珊瑚,零落敲残石家树?记得南中旧事,金齿屐、小鬟蛮女。向两岸、树底盈盈,抬素手摘新雨。
延伫,碧云暮。休逗入茜裙,欲寻无处。唱歌归去,先向绿窗饲鹦鹉。惆怅檀郎路远,待寄与、相思犹阻。烛影下、开玉合,背人暗数。
前一篇:《满江红·吴大帝庙》赏析
后一篇:《长亭怨慢·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