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暮春柳》赏析
(2023-06-20 15:10:18)
标签:
清词毛先舒满江红暮春柳 |
满江红·暮春柳
毛先舒
一片残阳,映几处、河桥晴色。问当日、征衫别泪,为谁沾湿?暮雨半梳魂欲断,绿阴如幄愁无极。减风流、不似斗腰支,初相识。
章台路,春狼藉。灞水岸,烟斜织。盼香尘依旧,鈿车金勒。飞絮影随风上下,离人望断江南北。怕重来、剩有乱蝉嘶,千条碧。
婀娜的绿柳,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与美好的春日想联系。所以,它同时成了人们美好青春的象征。古代虽然也有以柳喻男子的实例,但更多则用以喻比风姿婀娜的女子。“柳”又可谐音“留”,人们往往在离别之际“折柳”相送。这首词正将柳之双重寓意交织在一起,传写那种年华将逝、久别“离人”的悲苦之情,思致哀婉而动人。
“一片残阳,映几处、河桥晴色。”开头二句是说,映照河桥的一片残阳,顿使点缀其间的几处晴色,失却了往日的明丽和清新,而蒙上了一重昏黄的暮色。
古时的河桥,又常是征人离去之所,则“晴色”中少不了几株依依飘拂的垂柳。可见起调虽只落墨在“一片残阳”,而“暮春”之意已暗含其中;虽未说到柳,已隐约见有黯然柳影之飘垂。
“问当日、征衫别泪,为谁沾湿?”接着二句是说,问当日,征人衣衫上分别的眼泪,为谁沾湿?
这两句从柳的“留”别喻意上,展出“当日”河桥边的一幕送别情景:心爱的征人即将离去,送别的女子正依怀而泣,那诉说不尽的依恋和叮咛,全化作滚滚的泪水,沾湿了征人的衣衫!词中对此离别的情景,妙在只从“问”中传写,并用了一个不确定的“谁”字,既似问人,又似问柳。这便在刹那间,实现了柳之象征性拟化,使河桥边的柳树,与送别女子的身影叠印在了一起。
“暮雨半梳魂欲断,绿阴如幄愁无极。”这二句是说,当日的送别,恰是在春雨纷纷之暮,那飘洒在雨丝中的柳条,不正如云鬓半梳的女子,与征人伤心泣别?而满树凝绿的如帷柳影不又像她的伫岸凝望,凝目中带有几多伤愁!
这两句为河桥之柳画像,勾勒的正是一位满怀哀愁,在纷纷雨丝中泣别征人的女子身影。不过这还是“当日”的柳树,它还没有进入“暮春”。
“减风流、不似斗要支,初相识。”歇拍二句是说,暮春之柳,早减却了“当日”的妩媚和风流,不似当初的河柳纤腰微摆,正如征人初相识时的少女。
这对暮春之柳来说,岂非也太残酷?读者在歇拍处所听到的,正是这样一声深沉的叹息。
“章台路,春狼藉。灞水岸,烟斜织。”换头四句是说,行人送别的章台街上,因为送别总要折柳,章台街的柳树一片狼藉,灞水岸的离别更见得柳烟黯然,难以忘怀了。
这四句将暮春之柳,转换在“章台”、“灞岸”的广大空间里,而且一句一顿、吐语如泣,更增生了春去人离的伤怀和忧愁。
“盼香尘依旧,钿车金勒。”这二句是说,便仿佛见有千百垂柳幻化的思妇,正集聚灞水桥岸,盼望那金花为饰的车马,载着征人归来。
然而,长路漫漫、烟尘渺渺,又哪有归返的车马之影?所谓“依旧”之景,只是思妇心造的幻境而已。
“飞絮影随风上下,离人望断江南北。”这二句是说,那随风上下的无数飞絮,不正如牵念离人的绵绵思情?他纷纷扬扬,飞遍江南江北,不正如思妇的梦魂,在茫茫无际中,寻觅离人的踪影?
柳絮之飞本是暮春的常见现象,但在词中被赋予了思妇的情感,境界便立为改观。
“怕重来、剩有乱蝉嘶,千条碧。”结拍二句是说,柳过暮春,华年不再,当你再来见我的时候,恐怕只剩下千枝冷碧的柳条和嘶哑杂乱的蝉声了。
句中以“乱”呼蝉,则枝间不复有莺语流啭之韵可知;以“碧”为色,则枝条更无新翠动人之姿可见。这是步入暮春的垂柳的不幸,也是望断征人思妇的悲哀!
附录:满江红·暮春柳
毛先舒
一片残阳,映几处、河桥晴色。问当日、征衫别泪,为谁沾湿?暮雨半梳魂欲断,绿阴如幄愁无极。减风流、不似斗腰支,初相识。
章台路,春狼藉。灞水岸,烟斜织。盼香尘依旧,钿车金勒。飞絮影随风上下,离人望断江南北。怕重来、剩有乱蝉嘶,千条碧。
前一篇:《江城子·暮江烟外是高楼》赏析
后一篇:《金凤钩·燕来》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