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病中》赏析
(2023-06-05 13:26:35)
标签:
清词徐灿永遇乐病中 |
永遇乐·病中
徐灿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薄倖杨花,多情燕子,时向锁窗细语。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风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意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万不得已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在精美的帷帐里感到春寒,觉得香炉上的烟又弱又细,病中的心怀是这样愁凄。
清晨,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季候的无常。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接着三句是说,悠长的白天里精神不振,黄昏时又静静地发愁,博山炉的灯芯更添人忧郁。
“悄悄”,则出自《诗经·柏舟》“忧心悄悄”,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薄倖杨花,多情燕子,时向锁窗细语。”这三句是说薄情的杨花纷纷扰扰,搅乱了人的心绪;多情的燕子似曾相识,不时飞到窗前呢喃细语。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倖,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神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歇拍二句是说,怨恨那东风太无情,一夜之间竟几次吹落红雨。
“红雨”,喻落花。“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之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换头三句是说,曲曲折折的栏杆,寂寂无声的帘幕,嫩草阻断了丈夫的归路。
换头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女子的形象。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这三句是说,短短的相思梦如云飞散,醒来感到冷香侵透身上饰物,令人别有一番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这三句是说,时值半暖微寒的暮春,又遇欲晴还雨的天气,这许多愁又怎能禁受得起?
这三句有两层意思。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末二句是说,自入春以来啊,愁就随着春天增长,如今又不肯放春天归去。
结句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附录:永遇乐·病中
徐灿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薄倖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风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注释
翠帐:用翡翠鸟的羽毛制成的帏帐。这里泛指精美的帏帐。
玉炉:香炉的美称。
永昼恹恹:永,长。昼,白天。恹恹,病弱的样子。
悄悄:忧愁的样子。《诗经·柏舟》:“忧心悄悄。”
金博添愁炷:金博,金属制成的博山炉,一种灯盏。炷,指灯心。
薄幸:薄情。
琐窗:雕花的窗。
无端:无缘无故,没有理由,没来由。
狼藉几番红雨:狼藉,纵横散乱貌。几番,几次。红雨,落花如红雨一般。刘禹锡《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嫩草王孙归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可能暗指正出门在外的丈夫。
消得:禁受得起。
前一篇:《满江红·示四妹》赏析
后一篇:《永遇乐·舟中感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