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多令·感怀》赏析

(2023-06-03 13:17:09)
标签:

清词

徐灿

唐多令

感怀

唐多令·感怀
徐灿
玉笛擫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徐灿之夫陈之遴明崇祯时进士,伉俪之间情投意合,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美满的时期。后陈父因下狱死,陈之遴被崇祯帝下令“永不叙用”,境遇遂变。顺治二年降清后,陈之遴官运亨通,但徐灿却并不感到欢快。从这首词的“滞幽州”、“干戈满旧游”判断,这首词当作于顺治初陈子遴在京为官(古幽州治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江南抗清斗争烽火未息之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抚弄乐器大抵和寻找知音有关。对于徐灿来说,明亡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悲凉。不仅有国家的倾覆,而且有家庭的变迁;不仅有现实空间的无奈,而且有回忆中的怅惘和瞻念中的失望······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就化作一个在凄清的秋天独自吹笛的形象。
“玉笛擫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玉笛声声弄清秋,红红的美人蕉上露珠未干。秋花凋零,不要倚高楼。
“擫”,以手指按。夜渐渐深了,红红的美人蕉上缀着几滴露珠,显得有几分娇艳,也显得有几分凄寒。词人手执横笛,吹出一首浓浓的思乡曲。本来,既然思乡,则登高适可望远,望远略可代归。但词人却径直说:“莫倚危楼。”不愿登楼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百花凋零,实则暗示故国沦亡,不堪登览,希望避免惹起由于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引起的无奈枨触。
“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这三句是说,寒月多情怜惜客人离家远,常伴我身边停滞在幽州。
于是能够给人带来慰藉的也就只有一轮明月了。这一轮明月虽然由于地处幽州(今北京一带),而有几分寒气,但在故乡分明也能见到它,见月也就聊复等于见到故乡了。望月怀远,为古典诗词所习见,但词人分明身边有亲人,却有如此的孤独感,其中的深悲积怨就不言自明了。
可是即使能够登高望远,又能够带来多少慰藉呢?词人在江南的繁华之地苏州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拙政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带有她的欢笑,不过那都是永远的过去了。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换头二句是说,小苑里充满边愁,金戈铁马回忆充满旧日游。
家乡的一切都已化作边地的愁怀,即使能够回乡,又能怎么样呢,旧游之处,遍布金戈,哪有还是原来的模样?又哪里能够回去!
“问五湖、哪有扁舟?”这句是说,问五湖四海,有没有扁舟?
范蠡助吴灭越后,携西施飘然远引,浪迹五湖,尚能找到隐居之地,可是现在天下已经全部为满人所占,有哪一块地方可以寄身呢?
“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末三句是说,梦里江水声和着眼泪呜咽,频频撒向那故乡处流淌。
末三句从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化来,但读来仍有新鲜的感受。

附录:唐多令·感怀
徐灿
玉笛擫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哪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作者简介

玉笛擫(yè):即擫玉笛,吹笛时以手按笛孔,即吹笛、弄笛。擫,以指按。

晚香:秋花。

幽州:古地名,在河北北部,这里借称北京。

小苑入边愁:此句化用杜甫《秋兴八首》诗:芙蓉小苑入边愁。边愁:本指安史之乱,这里借指清兵渡江后在南方发生的战乱。

金戈:武器,借指兵事、战事。旧游,旧日游地,这里指词人故乡苏州。

五湖扁舟:传说春秋时越国谋臣范螽助越王勾践雪耻灭吴后,携西施归隐,乘扁舟泛五湖自乐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