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背水临山》赏析
(2023-04-05 18:34:00)
标签:
明词陈继儒霜天晓角名士 |
霜天晓角
陈继儒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吊杆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是真名士,故能真风流。看陈继儒在这首《霜天晓角》里写的自己的住所(大约是他中年后隐居小昆山之所),便可悟到这一点。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背水临山,门就在松树的绿荫里。
与山水为伴,确是雅人高致;也没有什么院门,松树的绿荫就是院,门就在绿荫里,如此以松为院,更可见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
“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这五句是说,有茅屋数间,墙是用土泥涂起来的,窗口是用纸糊上的。床是竹编的(“曲床”,竹床),桌是木制的,到处摊着书籍。
一切都是那么土,那么与普通农家民居无异,除了茅屋里到处摊着的书籍可以证明是位读书士子外,全无一点“名士”痕迹。那么,作者为何津津乐道地列数这些东西呢?他想借此说明自己在此环境下悟到了什么呢?原来,在这些普通而平朴的东西里,隐含着一种“道”;这个“道”虽然难以确诂,但大约是指一种返璞归真寓真趣于平实之中的生活哲理。千百年来,真正的山人、处士,都以追求和体悟此“道”为毕生幸事,一旦得之,更无所求。
“若问主人姓谁,灌园者,陈仲子。”上片歇拍是说,如果要问主人是谁?是浇灌菜园的人,陈仲子。
在这里,作者便以“见道人”的口吻淡淡地自报家门了。陈仲子是战国齐国的高士,楚王聘他为相,他却携妻逃去,
为人灌园。看来,作者对这位同姓的先贤景仰已久,此时脱口道出,已隐然以陈仲子后身自居了。
于是,在词的上片,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人,他所住的环境,已泯灭了卖弄、矜持、标榜,一扫假名士的种种附庸风雅的酸气,纯然是一种平朴、古拙、自然的气象。接着,在词的下片,我们又看到这个人,他的衣食行迹,与这个环境是何等的妙合无垠。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换头二句是说,他的衣衫是不整不齐的,他的头发剪得短短的。
这副模样,怎能与“衣冠中人”往来、怎能戴上头巾去干谒公卿呢?《虬髯客传》中以“不衫不履”形容李世民,是欲显其倜傥和豪放;而作者将其移来自拟,则透露出几分疏野清狂。
“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这三句是说,他带了钓竿圆竹筐,高高兴兴地烹好了钓来的“九寸鲈,一尺鲤。”
“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这二句是说,煮好的菱角散发着清香,酒是那么甘美,一会儿他就醉倒在芙蓉花下。
“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末三句是说,旁边有儿童大笑,唤醒先生,快来看月儿升起来了。
作者在篇末这兴趣盎然的一笔,足见他全无悲哀,只有自得。也许,他也正是只愿让一儿童了解他的心意,因为儿童最具天趣,非成人俗物可比。
附录:霜天晓角
陈继儒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姓谁,灌园者,陈仲子。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释
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
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
陈仲,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子,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前一篇:《西江月·题情》赏析
后一篇:《渔家傲·题延陵别业》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