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鸾·为谁抛撇》赏析
(2023-04-04 18:28:29)
标签:
明词林章孤鸾送别 |
孤鸾
林章
为谁抛撇?似海燕初分,林莺乍别。回首天涯,满目云山愁绝。东风不怜春色,把一枝、杨花吹折。直恁粘烟带雨,更盈盈似雪。
奈梦儿、相隔恨难说。想昨夜孤衾,今朝双颊。比这青衫上,有几重啼血。一声晚钟动了,又送人、断肠时节。莫把琵琶乱拨,正春江潮咽。
清人王弈清等撰《历代词话》引《乐府纪闻》云:“林章溺情一妓,适妓以他事系狱,林日徘徊于外,计欲出之,为赋《孤鸾》一阕云云。寻为当事所释,欲委身于林,林竟度为女冠,人皆贤之。”
上述记载虽传为此词本事,但细按原词,乃为送别之作,知非作于妓在狱中之时,而当作于妓出远行之际。其远行或即林为买牒度为女冠,故乘舟前往某处道观。林在此时为她送别,于寻常离恨之外,还会产生一种道俗永隔的悲哀,所以词心分外凄苦。
“为谁抛撇?似海燕初分,林莺乍别。”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为何弃我而去?就像那海燕初次分别,林中的莺儿马上就要别离。
开篇突发痴问,足见分离迥出意外,因而倍觉伤怀。接下连用两个比喻,托出分别时的凄婉心情,既言语清新,又意味隽永。
“回首天涯,满目云山愁绝。”接着二句是说,回望天涯,满眼云山苍茫悲愁到极点。
这两句拟想行者去后思念送者的迷惘心情,蕴藉含蓄,意象自然。
“东风不怜春色,把一枝、杨花吹折。直恁粘烟带雨,更盈盈似雪。”歇拍四句是说,东风不怜惜春天的美色,把一枝杨花吹断了,使得飞絮粘烟带雨,漂泊无依,就像那飞雪。
这数句以杨柳被风吹折而飞絮漂泊无依之象,暗喻行者的可怜身世,于中涵蕴无限同情, 语极悲凉而意极厚重。
换头重笔书写离别哀伤。
“奈梦儿、相隔恨难说。”换头是说,梦魂相隔,两心愁恨完全无从倾吐。
语至沉著。不说身形分离,而说梦魂相隔,透过一层,更觉酸楚。
“想昨夜孤衾,今朝双颊。比这青衫上,有几重啼血。”这四句是说,想你昨夜孤被,今朝双颊上和我这青衫上一样都有几重啼痕。
此数句两边兼写。前者是所欢女子的啼恨,故用一“想”字,后者是词人自己的啼痕,故用一“比”字。“比”,似的意思。彼此啼痕相思,可知悲恨相同。
“一声晚钟动了,又送人、断肠时节。”这二句是说,山寺的傍晚钟声响起来了,又到了送别人断肠的时候。
这两句渲染别时的情景,借近边山寺的傍晚钟声,造成一种特别凄黯的环境气氛,大大增重了分袂时的哀伤情绪。
“莫把琵琶乱拨,正春江潮咽。”结拍是说,不要把船上的琵琶乱拨,春江的潮声正在呜咽。
结拍两句又借船上的琵琶声和江上的晚潮声补造声势,把一腔悲恨推向极境。
情侣恨别是词的传统题材,古来作品极多,但除了少数名篇佳作以外往往伤于鲜艳轻靡,缺乏真纯情意。林章这首词却写得情辞厚重,无涂脂抹粉之笔,有萦心刻骨之思,又多借景物映托,徘徊宛转,自然成文,因而别见深美之致。
附录:孤鸾
林章
为谁抛撇?似海燕初分,林莺乍别。回首天涯,满目云山愁绝。东风不怜春色,把一枝、杨花吹折。直恁粘烟带雨,更盈盈似雪。
奈梦儿、相隔恨难说。想昨夜孤衾,今朝双颊。比这青衫上,有几重啼血。一声晚钟动了,又送人、断肠时节。莫把琵琶乱拨,正春江潮咽,
作者简介
林章,福建福清人,本名春元,字初文。万历元年举人。尝从戚继光于蓟镇,后侨居南京,坐事系狱。后旅居北京,以上书言事得罪,暴死狱中。有《林初文诗选》。
前一篇:《醉桃源·不经人事意相关》赏析
后一篇:《西江月·题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