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江南词》赏析
(2023-03-30 18:35:21)
标签:
明词王世贞浣溪沙江南词 |
浣溪沙·江南词
王世贞
一夜春波酿作蓝,晓桑柔叶绿鬖鬖。鸦鬟十五太骄憨。
织就双鱼成比目,偸将百草斗宜男。更无心绪喂春蚕。
佳景美色,最是江南好处,也是最让文人心动处。自古以来,吟咏江南者即多由此二者落笔,要眇传情的曲子词兴起以后,江南词更是一派旖旎风光。白居易、韦庄等都有脍炙人口之作,流传至今。词人晚生明代,才气性情却不减前贤,故敢运灵思之笔,以同样题材,与前贤一较短长。
“一夜春波酿作蓝,晓桑柔叶绿鬖鬖。”开头二句是说,春潮潜涨,仿佛一夜之间,江水便澄绿深蓝;潜入的春雨还催生出鲜嫩的桑芽。
明艳、娇嫩,仿佛为江南景物的特色。词人正是从此处着笔。“蓝”本指蓝草,旧时取其汁用作染蓝的原料。词人用春波酿蓝状江南春景,以动态拟人比况静态水姿,较白居易《忆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又进一层,且凝炼过之。仔细寻绎,还可发现,在春波酿蓝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一场春雨,若不是那一夜的春雨汇成湛湛春波,岂能将春江染蓝?春雨之后,天地焕然,花红桑绿虽别,明艳娇丽却是一致。川原一新,眼睛一亮,生机盎然——春到江南。鬖鬖,下垂貌。开头两句,浓墨重彩,渲染江南春景的秀丽动人。
“鸦鬟十五太娇憨。”第三句是说,十五岁的丫环天真烂漫。
第三句笔锋陡转,由物及人,凝江南少女之美于妙龄丫环(“鸦鬟”,即丫环)之身,着“娇憨”二字,概其天真烂漫,言简义丰,入理传神,且蓄势不发,促人遐思。从结构上讲,于此收煞处转笔,打破上下片物景人态均分之局,呈跳荡之势,且能振起词情,显得劲健有力。
下片即围绕丫环之“娇憨”展开。
“织就双鱼成比目,偷将百草斗宜男。”她织出了成双的比目鱼,还偷偷地以宜男草相斗为戏。
春潮潜涌,春色撩人,正当妙龄的丫环也春情萌动。“织就双鱼成比目”,以此女所绣的物象,寓其暗思成双之意。“比目”,鲽的别名,旧称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绣鱼成双,已见心思,鱼又比目,愈显情怀。“偷将百草斗宜男”,意思更为显豁。春日百草初生,斗草为戏,是古时习俗。“宜男”为萱草的别名,旧时迷信谓孕妇佩之则生男。芳龄少女,不仅织鱼比目,还偷偷地以宜男草相斗为戏,暗卜婚育生活。遐思遥深,正为多情。娇慧痴憨,只以两个特定的动作,即摹画出神,可谓妙手。
“更无心绪喂春蚕。”末句是说,她已经没有心绪去喂养春蚕。
结尾一句,从反面着笔,描画其心神不定之态。也许是斗草不顺,也许是戏后慵懒,更可能是牵出心事,他连喂养春蚕这样的正事都无绪去做。这句从其意兴阑珊落笔,与前两句情绪欢快形成对比,但无论乐与不乐,都是其“娇憨”的侧面。通过这多侧面的描写,着笔不多,却将小丫环的春思春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附录:浣溪沙·江南词
王世贞
一夜春波酿作蓝,晓桑柔叶绿鬖鬖。鸦鬟十五太娇憨。
织就双鱼成比目,偷将百草斗宜男。更无心绪喂春蚕。
前一篇:《望江南·梦故乡作》赏析
后一篇:《浣溪沙·春闷》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