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春思》赏析
(2023-03-21 14:00:15)
标签:
明词韩邦奇西江月春思 |
西江月·春思
韩邦奇
残雪已消往事,东风又报春愁。珠帘不卷玉香钩,庭院迟迟清昼。
细雨繁花上院,轻烟碧草汀州。一声啼鸟水东流,春在小桥杨柳。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词,它表现的是被春天引发的离情别绪。
“残雪已消往事,东风又报春愁。”开头二句是说,冬天将尽,令人伤感的往事也似乎随着残雪的消融而消逝,但盼来的春风又带来了春愁。
这里的“已消”与“又报”透露了一种此消彼长的黯淡心态,这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消沉慵懒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前因后果的联系。
“珠帘不卷玉香钩,庭院迟迟清昼。”上片后二句是说,没情没绪,连珠帘也懒得卷起,独自呆在屋里,打发那长长的白天。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暗淡的心情和室内沉闷的气氛的话,那么下片则是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春景来表现内心的春愁。
“细雨繁花上院,轻烟碧草汀州。”下片前二句是说,细雨蒙蒙、繁花簇簇这是春天院中的景象,而走出院子轻纱般的迷雾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水汀沙洲。
过片之句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细雨繁花”四字非常准确地捉住了春天的特点。细雨中的繁花给人一种美丽而凄迷的感觉。烂漫的春光侵入这个封闭的小院,吸引词人走出房门走出院子,走进大自然。
“一声啼鸟水东流。春在小桥杨柳。”结二句是说,一只孤独的鸟儿凄凉地啼叫着,从滚滚东流的江上飞过。春天真的到了,小桥边的依依杨柳已叶色青青。
大自然的景物无处不触动着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下片如此以“细雨”为引线,让人的视线追随着春光,从院子引至大自然,实际上也就是将“春愁”引向更大的时空,就像无处不在的春光。结拍“春在小桥杨柳”,这一似不经意的点笔,却让人幡然意会:沉埋在词人心里的离愁别恨,随着春天的杨柳泛青同时也牵惹出了······
下片为全词最精妙处,妙在以景为表,以情为里,境美如画,而情细如丝,表面上是处处在写春天之景,而实际上却是笔笔在抒发内心的感情。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草”、“啼鸟”、“柳”等意象往往与离情别恨有关,词人选择这些意象既是眼前实景,又具有特定意蕴,故使人读之,正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附录:西江月·春思
韩邦奇
残雪已消往事,东风又报春愁。珠帘不卷玉香钩,庭院迟迟清昼。
细雨繁花上院,轻烟碧草汀州。一声啼鸟水东流,春在小桥杨柳。
作者简介
韩邦奇(1479--1556)明代官员。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正德三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以疏谕时政,谪平阳通判。稍迁浙江按察佥事,宦官强征富阳茶、鱼,他作歌哀之,遂被诬奏怨谤,逮系夺官。嘉靖初起山西参议,再乞休去。自后屡起屡罢终,以南京兵部尚书致仕。嘉靖三十四年,因关中大地震,死于非命。韩邦奇文理兼备,精通音律,著述甚富。所撰《志乐》,尤为世所称。
前一篇:《桂枝香·朝霞飞散》赏析
后一篇:《浣溪沙·春暮》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