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蝴蝶·闲居》赏析

(2023-01-24 18:23:43)
标签:

明词

梁寅

玉蝴蝶

闲居

玉蝴蝶·闲居
梁寅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木, 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笑我拙,我笑人忙。
这首词描写闲居生活,抒发隐逸之情,表达了作者终老田园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长期隐居家乡石门山,明初,应太祖征召,进京修撰礼乐书,其时作者已年过六旬,书成后将授以官,作者称病辞归。这首词应是辞归后所作。
上片描写隐居环境,抒发隐居之志。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木,三径风篁。”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
首三句对隐居的环境作全景式的描绘。“三径”原指小路。《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记汉代蒋诩隐居时,在舍前竹下开辟了三条小径,只与另外两个隐士来往,此后三径就代指隐士居住的田园。作者隐居的田园里有林塘、云木、风篁,景色清幽,俨然一幅天然图画,令人驻足流连。作者如此落笔,就是要表现自然的宜人,同时也是为了表达隐居的志向。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接着二句是说,虽然说老来应该知足,但也有难以忘怀的心事。
这两句是作者的自我解剖,揭示其内心矛盾,目的就在于清除杂念以坚定隐居之志。接下来,作者不再迟疑立即行动。
“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这二句是说,随即把梅树移到门前的位置,又在墙边插上了柳树。
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其动机并非单纯出于观赏,更是为了表达隐逸之志。梅有高洁脱俗的品格,柳有飘逸淡雅的风姿,这些都是隐居生活的象征。
“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这三句是说,更多的劳作是,在水田里种植高粱,开辟旱地栽下桑树。
乘势直上一气贯注,以表明心迹申足词意。“秫”,粘性高粱,为酿酒的原料。“水田种秫”一句是使事用典。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醉于酒,足矣。’”这里作者的意思并非仿效他归隐田园安贫乐道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从种秫栽桑的描写中,可见作者明确坚定的隐居之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下片叙述隐居后的生活,表达超旷之情。
“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下片开头四句是说,荒凉啊,贫家别人很少光顾,独独怜惜巢中的燕子,只有他才肯爱恋我家的茅堂。
换头以“荒凉”二字领起,诉说生活的清贫。“贫家有谁能顾”一句表面上是说别人很少光顾,实质上表明作者已淡于人事,尘世间的熙来攘往已于自己无缘。“茅堂”虽然少有人光顾,然而却有燕子相伴,飞进飞出,筑巢做窝。这就表现出了自然与人相亲,人与自然相谐的闲居之乐。有此一乐,清贫自守,茅堂也就成了作者的天堂了。
“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这二句是说,偶有客人来访,就留客烹茶焚香对饮。
这两句继续写闲居的乐趣。茶香氤氲,香烟袅袅,其悠游闲适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以煮茗、焚香待客,说明客人与主人性情相近旨趣相投。田园生活尽管清贫,但闲适之趣却不可多得。
“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这二句是说,看如今我已是苍颜白发,又怎么能够去做一个称职的官呢?
“紫绶金章”指做官,语出《史记·蔡泽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这两句进一步表明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态度和志向。
“太痴狂,人笑我拙,我笑人忙。”结拍三句是说,太痴狂了,别人嘲笑我,我反过来嘲笑他们太忙了。
这三句醒明题旨,绾合全篇。

附录:玉蝴蝶
梁寅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木,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笑我拙,我笑人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