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浪淘沙·夜雨》赏析

(2023-01-22 18:35:44)
标签:

明词

梁寅

浪淘沙

夜雨

浪淘沙·夜雨
梁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这首小令写夜雨,抒发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景交融,格调悠远。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这首小令开头二句是说,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泻地,哗哗作响,寒气透入稀疏的窗棂,四处弥漫。
首二句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表明天气之寒。雨声喧闹,寒气逼人,词人不禁满怀愁绪,难以成眠。
“愁如百草雨中生。”第三句是说,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生。
以草喻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此处以百草喻愁情并非因袭,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见之景。这句妙在即景言情,情景相生,生动自然。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这二句是说,难以置信犹如做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
这两句继续写愁情以申足词意。“谁信”,谓难以置信。“好梦”指什么,词人为何因雨而惊梦?这些都没有明说,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换头二句是说,担心无情的夜雨使花儿凋谢,零落成泥,只有等到天亮以后才能知道,盼望天气转晴。
换头两句承惊梦而来,一语破的,点明题旨。
“彩霞红日照山庭。”下片第三句是说,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灿烂的阳光洒满山庭。
不用说,这是词人的心情也随之一亮,愁绪顿消了。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对于担心了一夜的花儿却只字不提,以不言言之,一笔晃过,花儿怎么样了,飘零了没有?令人深长思之,咀嚼不已。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末二句是说,曾约的友人一定会来的,他定会和我一道欣赏黄莺在枝头悠扬婉转的鸣叫吧。
结句仍没有一字提及花儿,但有关花儿的内容尽在其中,涵蕴丰富。“曾约故人”进一步揭示了词人因雨而生愁产生的原因,先前他曾约友人来此原来是为了赏花,而一夜滂沱大雨,花儿飘零势在难免,题中应有之意已无须明说。既然花已凋零,不必伤情,愁亦无用,好在雨过天晴阳光灿烂,花儿即使谢了,还有啼莺。结尾两句振起词意,笔法曲折,摇曳多姿,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旷达、随意和萧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韵味无穷。

附录:浪淘沙·夜雨
梁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作者简介
梁寅 (1303一1390) ,明代著名学者。字孟敬,号石门,新喻县(今新余市)人。世代务农,家贫,自幼聪慧,读书刻苦,"淹贯五经百氏",屡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于是弃功名。元末,征召为集庆路 (治今南京) 儒学训导,两年之后辞官归乡,隐居讲学。明洪武二年(1369)下诏,召集全国名儒修述礼乐,年已60岁的梁寅在应征之列。在礼局中,以议论精审、笔力雄健为同僚佩服。次年礼书修成,以老病辞归。洪武三年八月,受聘为明代江西首次乡试考试官。晚年在家乡石门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 梁寅在理学上以孔孟"明人伦"为核心,继承程朱,认为纲纪伦常、名分等级是永恒不变之"道",即"天理",而人之本性又属"五常备具",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天德王道"之治。邻居之子初人仕途,请教居官之道,梁寅回答:"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又问天德、王道之要,梁寅笑言:"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著有《周易参议》12卷、《尚书纂义》10卷、《春秋考义》10卷、《石门集》4卷、《宋史略》《元史略》各4卷、《集礼》50卷、《策要》6卷,另有杂著《髦言》《论林》《辑训》《类礼》《宋论》《搜古集》《格物编》《春秋丛说》数百卷。今存其文集《石门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