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咏扬州明月楼》赏析
(2022-12-15 18:10:52)
标签:
元词水龙吟咏扬州明月楼 |
水龙吟·咏扬州明月楼
贯云石
晚来碧海风沉,满楼明月留人住。琼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十二栏杆,等闲隔断,人间风雨。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
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
据《南濠诗话》载,明月楼为元时扬州富人赵氏所有。赵氏富而好客,曾邀人作春题,多未当其意,后赵孟頫过扬,赠以“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之句,甚得其意。贯云石此作,亦赞明月楼景,堪与赵氏媲美。
“晚来碧海沉波,满楼明月留人住。”开头二句是说,凉夜风轻,天色蓝如海,高楼月皎,清赏之人,岂能不流连忘返。
楼以明月为名,自然以夜景为妙。词起笔即着“晚来”二字,张弓作势,直入主题。“碧海”指青天。这两句,从大处落笔,以一楼承接满天清风朗月,宏博阔大,富有气势。
接下来六句,三句一组,分别从歌舞、楼台两个方面描绘明月楼中美景。
“琼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这三句是说,琼花能解语,玉笙调清冷,歌女美艳非凡。
这三句,重在表现楼中歌舞盛况、歌女美貌。琼花为扬州名花,旧传扬州后土祠有琼一枝,为唐人所植,宋人多以八仙花接木移植,成天下珍异植物。这里既以琼花暗示明月楼位于扬州,又以喻指楼中美艳非凡的歌女。“修眉如妒”,语本屈原《离骚》“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后借指美女。
“十二栏杆,等闲隔断,人间风雨。”这三句是说,曲曲栏杆,将楼中人与喧嚣尘世离开。
这三句,刻画楼台之精巧玲珑。“十二”,言其曲折之多。“等闲”两字,透露出富贵气象。这三句既写楼之幽深,又兼及楼主之雅趣。明写楼景而暗赞楼主,虚实相生,手法高妙。
“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歇拍是说,望楼周围的画桥屋檐,富丽堂皇,又唤起了我登临的兴趣。歇拍处描绘楼周围的美景,点出登楼之兴。“望”字既笼景入怀,又将抒情主人公托出,为后面的词情展开做铺垫。随即以“登”字相接,一望一登,作者为楼景所吸引,心驰意骋之态,了然眼前。
“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过片二句是说,回首西山和南浦,楼外的云霭及天上的日月星辰,为谁在舞动。
过片写登楼所见,突出明月楼的高峻。“西山南浦”化用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赞美滕王阁的名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言明月楼地势高峻,犹如滕王高阁。地势高,楼更高,楼外“云物掀舞”,可见此楼高出云表。“云物”,指云霭及天上的日月星辰,这里主要指云。夜风清冷,明月玲珑,轻云婀娜,置身楼头,是多么惬意啊!“为谁掀舞”一问,正有心旷神怡的无限快感。
“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这三句是说,楼高如此,自不须骑鹤来去,尽可神游天地。
这三句,再赞楼高云外,可供息仙隐道,暗喻作者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心志。“骑鹤”,典出南朝梁殷芸的《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这里翻用骑鹤扬州典,既见明月楼之高耸入云之状,又暗表楼主赵氏之富有,可谓一石二鸟。
“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这三句是说,待到月落潮平,幽梦醒来,离去的时刻也就到了。
这三句,进而设想游人至此的情形,登楼徙倚,如对仙境,必将留连至于深夜。“已非吾土”,用东汉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语典,意味自深。“月落潮平”,照应上片“满楼明月”,寓时间推移之意。前后呼应,针脚绵密,意脉不断。
“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煞拍三句是说,让我从容对酒,点燃龙香,铺开细绢,写一篇像平山赋这样的诗文。
最后三句,收笔笼意,仍见清赏之怀。“龙香”一种名香;“涴茧”,此指涴茧制成的细绢。作者生性豪爽不羁,全词用一个“且”字勒住世事无常的感慨,以从容对酒、燃香申纸作赋收束,活画出其通脱豁达之态,宾主相得之意,也尽在其中。
全词紧扣明月楼来写,宛如一幅月夜清赏图。
附录:水龙吟·咏扬州明月楼
贯云石
晚来碧海风沉,满楼明月留人住。琼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十二栏杆,等闲隔断,人间风雨。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
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
作者简介
贯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出身高昌回鹘畏吾人贵胄,祖父阿里海涯为元朝开国大将。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北上从姚燧学。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与自号“甜斋”。
前一篇:《摸鱼儿·问凌波》赏析
后一篇:《念奴娇·江南春暮》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