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二首(其二)》赏析
(2022-09-10 18:56:48)
标签:
宋诗文天祥晓起 |
晓起二首(其二)
文天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文天祥一生忠义,刚正不阿。开庆元年(1259),在他初入仕途不久,即上书乞斩宦官董宋臣,未达目的,自免官归。后来董宋臣入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极言其罪。贾似道专权,天祥屡忤其意。咸亨六年(1270),贾似道指使台谏张志立构罪弹劾,文天祥遂被罢官。当时南宋的政治极端腐败,导致了抗元的军事上节节失利。在这种环境里,文天祥举措艰难。咸淳七年,他营建宅舍于庐陵南百里的文山,打算寄情于山水之间。闲居文山期间,他写了《晓起》两首,这是第二首。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这首五律首联是说,一阵清远的金铎声从远处安静的寺庙中传出,我坐在轩窗前独自焚香。
在被形势和奸佞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文天祥常有遁世之想。这首《晓起》诗,也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产物。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这首五律首联是说,一阵清远的金铎声从远处安静的寺庙中传出,我坐在轩窗前独自焚香。
首句用“远寺”、“金铎”,就是这种情绪的明显表露。诗中的其他词句虽然用得比较婉曲,但只要稍加推敲,就会发现无一处不渗透这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比方说,使用“宝熏”,正是要用其飘溢出来的氤氲香气在作者的室内形成一股脱尽尘务的仙气。“远寺”句写远,“疏窗”句写近。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颔联是说,秋风拂过江面,发出轻微的声响,一轮残月倒影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颔联写秋声用“江一片”,写曙影用“月三分”,似乎也在说这里毫无市井的喧嚣。诗中有两种声响:远寺渺茫的钟声和神秘无边的秋声,他们韵律各异,然而却是一个道人在“晓起”是听到的全部的声音。诗中也有两种光亮:曙光和月色。作者写曙光用“曙影”,可见此光朦胧;叙月色曰“三分”,可见此光也并非明亮——这里,两种光调和谐美,清幽疏淡,应该是诗人恬静心情的写照。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颈联是说,白鹤倦了,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行走;猿猴不声不响,静静坐在高高的被白云掩映的树梢上。
颈联是虚写,写鹤。从颜色方面看,诗中有叶的黄——这种叶是阅尽春色行将归藏的叶;有云的白——这种云是无拘无束自行自止的云。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尾联是说,我没有什么事情,便像修道之人一样环抱着膝盖,细细品味着能写成首尾回环的诗句。
末句中的“回文”,是一种字句回环往复都能成义的诗歌体裁,极不易写。再说,作者在文山闲居,读的书一定不少,但这里单说“看回文”,就是为了反映他“无为”的生活,至于“抱膝”,更有别于正襟危坐。如果说“看回文”是表现道人无所事事的精神生活,那么“抱膝”所透露的,则是道人疏懒闲散的外形特征。
这首诗前六句偏重写物,后两句收笔写己,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首诗在用词上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某些词语似乎是随手拈来,可是却能在自然之中毫不费力地表达出作者的情绪。如寺院多在村外,因而“远寺”的“远”字似乎平常,但正是这个“远”字决定了铎声的悠扬和飘渺,也只有如此的铎声,才能同作者淡远平静的心声相呼应。
附录:晓起二首(其二)
文天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