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避暑山庄
(2022-08-07 19:11:30)
标签:
游记避暑山庄宫殿区苑景区 |
今天下午游览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为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的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形的缩影。
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占地0.31平方公里,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里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九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烟波致爽”殿是一座五开间平房。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逼近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卖国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在内忧外患中病死在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内。
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风格独特,与豪华的皇宫建筑迥然不同,宫殿区的整个气氛是庄严肃穆的,它没有紫禁城宫殿的华丽感,建筑基座与民宅相似,青砖素瓦,装饰古朴淡雅,不饰彩绘,木显本色,加上苍松成行,虬枝如盖,显得格外清爽、古朴、淡雅而恬静,山庄古朴的的风格,说明了康熙建庄的目的,除了政治目的之外,也有追求野趣的精神享受目的。
从宫殿区出来后,一半花150元乘坐避暑山庄内部的交通工具,还有一半人选择了自由活动。我选择了环山旅游车,绕山一圈分别到达四面云山,在一亭中(看承德市区全景),北宫墙(俯览小布达拉宫),还有一个地方是青枫绿屿,是一个妃子关押的冷宫,据说这个妃子后来自尽了。
环山旅游车下车后,我们去乘游船。苑景区的精华基本在湖区,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五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
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
金山上帝阁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之东的岛上,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康熙皇帝仿镇江金山寺而建。康熙帝南巡,欣赏江苏镇江金山景物,因于山庄内仿造此景,筑亭台楼阁与怪石之间,由山石堆砌,三面临湖,一面溪涧,峻崖峭壁,造型雄伟,湖水环抱,因其状似紫金浮玉故题为金山。金山岛全部由岩石堆叠而成石山,最高处离地面约九米左右。上帝阁为三层六面攒尖宝顶,四面围廊,设在岛的最高处,重楼杰出。
烟雨楼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是乾隆十五年(1780)仿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而建的。楼自南而北,前为门殿,后有楼两层,红柱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四周有廊,上层中间悬有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楼东为青阳书屋,是皇帝读书的地方,楼西为对山斋,两者均三间,楼、斋、书屋之间有游廊连通,自成精致的院落。东北为一座八角轩亭,东南为一座四角方亭,西南叠石为山,山上有六角凉亭,名翼亭,山下洞穴迂回,可沿石磴盘旋而上,也可穿过嵌空的六孔石洞,出日嘉门,到烟雨楼。湖中荷莲争妍,别有一番景色。
承德避暑山庄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早在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有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前一篇:游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后一篇:游僧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