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2022-08-04 19:21:46)
标签:
游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敖包蒙古包 |
7月23日夜宿昌黎,昌黎是河北省最大的县,24日离开昌黎,车过承德,晚上到了承德市坝上地区。25日驱车游览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在清朝属著名的皇家猎苑之一“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森林公园总面积142万亩,其中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75.2%。全国规划六大类型景观,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具有草原、森林景观,属国家级一级旅游资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塞罕坝满蒙等族人民聚在一起,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满族、蒙古族文化比较突出。
我们先来到一处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敖包就是用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和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和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
敖包在牧民心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我们所来到的敖包是用石块垒起的,筑于一处丘陵之上呈圆形四周用彩带交错固定,蒙古包状呈。牧民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的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的习俗。我们遵照当地的民俗,沿着敖包左三圈右三圈,最后献上雪白的哈达,祭敖包的仪式才算结束。
离开敖包,乘车前往另一处游览点,那里有一蒙古包,还有一些风力发电机组,巨大的叶片,在随风转动着,于是大家穿起蒙古族服装,在蒙古包前拍照留念。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成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二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蒙古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草原上除蒙古包外,还有用于风力发电的高大风车矗立于草原之上,蔚为壮观。还有一些草原常用的交通工具。草原主要交通工具有马、越野车、货车、还有摩托车。都停在那里,供人拍照。草原上的天空特别蓝,远处可见成群的牛在悠闲地吃着草。
来到塞罕坝景区,当然少不了看森林,所不同的这里的森林都是人工林,这里的松树笔直挺拔,排列整齐,像一队队整齐的哨兵,守卫着京津地区,太阳照进了松林,林中的空气是多么地清新。塞罕坝景区,除了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你还有被国家领导人点名的塞罕坝精神,三代人的勤俭建场,艰苦创业,才造就了今天的塞罕坝140万亩郁郁葱葱的盛景。
下一个景点,我们就来到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拍摄地。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减少沙尘暴危害,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林业部牵头,河北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第一代种树人来到了坝上,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塞罕坝人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他们所住的地窝子,
这是在山丘旁挖掘的就像防空洞似的建筑,里面好住人。此等生活的艰苦,真是难以想象。在这里还有当时林场用的陈旧的解放牌汽车。当然,现在林场的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机械化的工具,劳动强度有了降低,树苗的成活率却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给大家来一个刺激的,带领我们游客的车队,一起穿过了一段沼泽地,由于干旱,河水很浅,河底的铁板沙很硬,车子溅起阵阵浪花。最后车到对岸的沙滩上上了岸,有一湖泊,湖水清澈,牛儿在沙滩悠闲地吃草上,其中有一大白牛,引起了我们枫泾游客的注意,我们枫泾盛名的白牛荡,现在已经压根儿见不到白牛了,不料在此地却见到白牛,顿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站在湖边,湖风习习,特别凉爽。
前一篇:游老龙头景区、鸽子窝公园
后一篇:游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