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深》赏析

(2022-06-28 18:40:04)
标签:

宋诗

周弼

夜深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与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一种专心夜读的意趣。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
开头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那么应当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气氛。“虚堂”是视觉感受,“人静”、“不闻更”是听觉感受。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水。”后二句是说,门外的春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一弯残月挂在半山一湾流水悄然成冰。
这首诗前两句写夜深,也只是平铺直叙,从容承之,其妙处正在于第三四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妙在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看似平淡,细细玩味,便觉相当传神,它如实地写出了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在这首诗中,周弼自得的是一种充实感:灯下夜读,不负时光的暗转。这首诗描写的重点是室内氛围和室外夜景,诗所烘托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的形象。

附录: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注释
霁:雪后转晴。
作者简介
周弼(1194一1255),字伯弜,(又作伯弼,正卿),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祖籍汶阳(今山东汶上)。周文璞之子。与李龏同庚同里。诗书画皆工,尤擅画墨竹。宁宗嘉定间进士(《江湖后集》卷一小传)。曾任江夏令。十七年(1224)即解官(本集卷二《甲申解官归故居有以书相问者》)。以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复官不详。卒于理宗宝佑三年(12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