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防江卒六首(其五)》赏析
(2022-06-27 08:31:54)
标签:
杂谈 |
赠防江卒六首(其五)
刘克庄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峰缺堠满淮头。
明时颇牧居森禁,若见关山也自愁。
南宋王朝自孝宗隆兴二年(1164)和议之后,主和派再度当权,放弃了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政策,前沿阵地,武备废弛,一时文恬武嬉,国运一蹶不振。宁宗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定议伐金,因准备得很不充分,打了败仗。此后十多年间,宋金双方经常发生战争,互有胜负,至嘉定十七年(1224),重行议和。诗人刘克庄激于爱国热情,对边境情况以及国家在军事方面存在的危机非常担心,《赠防江卒》六首正是在这样心情下写成的,诗约作于嘉定和议前后。
这一首,表现作者对普通战士的关怀,对前线防务不修的深切忧虑,对不顾国家安危泰然安居后方的将领感到痛心,并作了辛辣的讽刺。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风缺堠满淮头。”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习习的春风吹拂着战场,殷虹的鲜血依然四处横流。滔滔的淮河岸边,满目都是残烽缺堠。
起句严正地表明,前线战争仍在不断发生,情势仍然吃紧,仅在今年春天,战士们仍在流血作战。那么前线的防务情况是怎样呢?第二句告诉人们:千里淮河沿线,烽残缺堠,武备荒弛。原来用以举烽报警的烽火台,现在已经残缺了;原来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现在已经缺毁了,而且整个黄河防线都是如此,对敌方的警戒全无,又怎能抗敌制胜呢?
“明时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愁。”后二句是说,太平时光将军深居高宅大院,如果见到关山恐怕也要发愁。
诗人沉痛地指出,当时不仅边防不修,负责军事的某些将军,他们不是在前方指挥战事,在刀光剑影中生活;而是躲在后方警卫森严的深宅大院里享乐。当时并不是什么“明时”,将军们也并无廉颇、李牧的将略。他们看不到战地上还淌着新流的鲜血,闻不到残烽断堡发散出来的血腥味,这又是多么令人悲愤的事啊!然而作者的笔墨,并不停留在单纯的讽刺上,而是希望将军们觉察到时代的艰危,有所警惕,告诫他们要共赴国难,末句正是点明了这个意思。诗意感慨深沉,抒发了诗人忧虞国事的胸怀。
附录:赠江防卒(其五)
刘克庄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断堠满淮头。
明时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愁。
注释:
烽:烽火。
堠:瞭望敌情的土堡。
淮头:淮河边上。
明时:天下太平的时候。颇牧:廉颇和李牧,两人都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这里借指赵宋王朝的将军们。
深禁:深宅大院。
前一篇:《冶城》赏析
后一篇:《归至武阳渡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