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行》赏析
(2022-06-23 18:39:41)
标签:
宋诗刘克庄筑城行 |
筑城行
刘克庄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旷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戌。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这是一首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诗。在腐朽的官僚统治之下,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在这首诗里所写的筑城就是一例。筑城本是为了保卫人民,在战争年代更应如此。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变保民为扰民、害民。
前六句描绘筑城的情景。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开头二句是说,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木锤筑土的丁丁声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
诗人首先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三四句是说,众多的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
诗人随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青”、“望青”四字,一幅全民动员筑城的情景历历如绘。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五六两句是说,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的进度越发迅速。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
诗人的笔触又深入一层,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得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呵责太甚,也情有可原。然而诗人告诉人们: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七八句是说,因为汉族的丞相忧虑边疆,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
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升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勾画出来,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这两句是全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使全诗生色,在结构上也起着上下勾连的作用。
诗的最后四句,意在描写筑城带来的后果,妙在借景寄意,不着议论。诗人把他金刚怒目的强烈感情,完全融入四句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中去。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这二句是说,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的将士。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末二句是说,你没见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筑城本是要保卫人民的,而今却无民可保了。人呢?那筑城的、烧窑的。斫木作楼橹的万夫哪里去了?迁徙他乡了?不,筑城时不迁移,城筑好了那有迁徙之理?原来是在“白棒呵责”之下,困顿而死了!那齾齾高城,正是筑城者的尸骨垒成;而筑城官员正可以以此邀功,加官进爵了,至于万民的死活,管他作甚!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喷薄而出。
附录:筑城行
刘克庄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呵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注释
杵:筑土的木锤。
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
萧疏:稀疏冷落。
杵:筑土的木锤。
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
萧疏:稀疏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