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赏析
(2022-06-13 18:40:08)
标签:
宋诗魏了翁雪融夜起 |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鉄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这首七绝不知作于何年,总之是一个严冬的十二月九日之夜。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鉄棱棱梦不成。”前二句是说,又是一个冰雪凝冻的冬夜,天新晴,雪在融,远处的钟声遥遥送入耳中。又冷又硬的被子棱角四起,冷得难以入梦。
这一天的深夜,远处不知何地响起一阵钟声,传入枕上人的耳内,他被唤醒了。于是这位诗人支起身子往窗外瞧:哦,下了这么多天的大雪,今夜终于放晴了!还在化着雪呢!“雪初晴”点题“雪融”。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诗人重新拥衾而卧时,感到冷极了:不仅“布衾多年冷似铁”(杜甫句),而且又“棱棱”,形容衾的棱角四起不贴身,这便使诗人更觉冷不可耐了,因而思道,既然冷得难以入睡,不能重续前梦,就干脆起床吧。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后二句是说,披衣起床,伴着窗台上的寒梅研读《易经》。明月高悬,只听得四周房檐上一片轻脆的滴水声。
他起了床,第三句“起”字扣题“夜起”。步到窗前。月光洒满在窗户上,好亮啊!窗外四檐下,只听得“滴答、滴答”的融雪声,“四檐声”又扣题“雪融”二字。略站片刻,诗人从桌上拿过《周易》,便依傍在窗台上的盆栽梅花边上,就着月光读起来。《周易》又名《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渐渐的,诗人便沉浸在其中,读得津津有味,什么冷的感觉啦,融雪的滴答声啦,都扔到了脑后,不知不觉间,天已大亮了,最后暗点诗题“达旦”。
在这首诗中,白雪、皓月、梅花构成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特定环境,诗人便在如此背景下,捧卷读着《周易》,意境何等高洁,何等清雅!真是不可多得的《月夜傍梅读易图》。因此,《梅磵诗话》所评“后二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是不无道理的。
附录: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鉄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易经》,一窗明月四檐声。
注释
衾:被子。衾铁:指被子又冷又硬像铁块一样。
棱棱:形容被子棱角四起,不贴身。
《周易》:又名《易》、《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
檐(yan沿):房檐。
衾:被子。衾铁:指被子又冷又硬像铁块一样。
棱棱:形容被子棱角四起,不贴身。
《周易》:又名《易》、《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
檐(yan沿):房檐。
作者简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