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浮远堂》赏析
(2022-06-09 18:51:46)
标签:
宋诗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
“横江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登上君山俯视大江奔腾向东流;站在浮远堂前,纵目万里,满怀着无尽忧愁。
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提浮远堂。“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抽象的数词,一般都作夸张之用,如“万里心”、“万里情”、“万里忧”等。在这首诗中,由于借助江、山二个方面,来表现烘托这种深愁,遂使原本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末句。
上联写江,是近瞰。前人言愁,喜将“愁”与“水流”直接联系起来,比喻愁之深长。这首诗江“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也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非“大江流”,不足言“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后二句是说,最痛苦的是眼前没有一座山来遮断我的视线;淮南大地,一望无边,都是中原神州。
下联点山,是远望。前人写愁,也喜欢用山映衬,虽不像以水喻愁那么直接、明白,但往往更加含蓄、深切。借山寄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如欧阳修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另一种正相反,以无山遮掩为愁,已满目凄凉为恨,如此诗便道只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附录: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
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堂北临大江,南望城市,为登临胜地。
横冈:指浮远堂所在的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视长江。
瞰:向下看,俯视。
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
极目:穷尽眼力。
神州:指全国。
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堂北临大江,南望城市,为登临胜地。
横冈:指浮远堂所在的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视长江。
瞰:向下看,俯视。
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
极目:穷尽眼力。
神州:指全国。
名家点评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有气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