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望》赏析

(2022-05-31 18:52:39)
标签:

宋诗

翁卷

野望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包括翁卷在内的“永嘉四灵”,诗格狭小,才力也弱,但是他们作品的佳处是有一种灵秀之气,给人以一种清新淡雅的美感,尤其是一些写景的小诗,不用浓彩重色,不用苦涩生造的语言,也不依靠典实和成语的点缀,纯用白描的手法、简单的意象,构成了醒豁清晰的画面,这首《野望》就是一例。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这首七绝一、二句是说,无边秋色,晴日中的水湾已带上了寒意;远近高低的山峦层叠起伏,一直伸展到天边。
第一句并非奇语,然诗意颇可玩味。秋色是无处不在的,以“一天”形容,可见其无边无际。然而秋色本是虚无的,着一“冷字”,即令无形的秋色变得实在:晴日中的水湾带上了寒意。那岂不是秋色融入水中?秋日的寒光自然令人生寒;而“秋色冷晴湾”,则是靠着诗人的想象,将无形的秋色和实在的晴湾结合起来,将诉诸视觉的秋色与冷暖的感觉沟通起来,便造成了这句貌似平易却耐人咀嚼的诗句。第二句还是用了白描手法,写秋色中远近高低的山峦重叠,一直升向天边。这两句诗的境界较阔大,但都是刻画静景,所以读来并未觉有刚健雄肆之感,还是不脱“四灵”清新秀朗的风格。它令人产生的艺术联想,不是“群山万壑赴荆门”式的气势,而是“山色有无中”的情趣。这两句一写水,一写山,于是三四句就从山和水生发开去,写来妙趣横生。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三、四句是说,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三四两句诗意是很简单的,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经验,却将南方秋色中青山绿水的美景尽收笔底了。“闲”字令人想见诗人闲云野鹤般的疏放风神。与景色的清空悠远正相契合;野水、青山给画面增添了萧散的野趣,与诗人的闲情逸兴融合无间。
作者很懂得诗贵有波折的道理。如果这两句诗直接写水中见到青山之影,也就只是一般的写景状物,而这首诗却先以上山看水做铺垫,顺理成章地想,下一句应是写水,水之悠远、清澈,水上之草,水边之树都可以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还是回到写山上来。“水底见青山”五字中将水至清、山之翠都包含了进去,而诗人有意将它放在全篇之末,又加上一“忽”字,便令这层意思特别醒豁突出,这本是诗人在此诗中想呈现出读者的主要意象,并巧妙地将它安排在最显眼、最突出的位置上,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附录: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
一天:指满天。
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野水:郊外的水。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