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吟》赏析
(2022-05-09 08:18:05)
标签:
宋诗章甫湖上吟 |
湖上吟
章甫
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
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
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应。
好景满前难着语,夜归茅屋望疏灯。
这首诗记游湖的印象,前六句写湖上见闻与情趣,末两句抒发感慨。
“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这首七律首联是说,谁家用短笛把《折杨柳》吹奏?什么地方的小船上有人将《采菱曲》吟唱?
首联以两个对偶问句发端。诗人游湖之初,听到了笛音与菱歌,寻声望去,不见吹笛的人,也不见载着歌者的小船,便连发两问,表示巡视而一无所获。
“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颔联是说,由于刮起了风,本来平静的湖水也翻起了波涛;天空没有下雨,是由于天气云薄气爽。
颔联写视觉形象。转而注意到湖面上,风起了,湖水吹皱了。再抬起头来,天空飘着几片薄薄的秋云,看来还不会下雨。“雨无凭”,是说不可能下雨。“无凭”是没有根据的意思。
“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应。”颈联是说,胆大的白鹭靠近人们,只有驱赶才会离开;向着两岸青山呼唤,却没有一点回响。
颈联记下了使诗人特别难忘的景象。这一联描摹甚工:白鹭近人,挥而方去,足见此地游人的稀少。故白鹭见人,无丝毫恐惧。而“青山唤不应”,则见湖面的空阔。
“好景面前难着语,夜归茅屋望疏灯。”尾联是说,眼前许多美景,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晚上回到茅屋,望着窗外疏疏落落的灯火仍在苦思冥想。
尾联抒情,以“好景满前”托住上面六句,并以此作为抒发感慨的对象。诗人在游湖时就为湖上的景色所感染,但一直没有构思好,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表现。“难着语”,是说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因而晚上回到茅屋,依然在酝酿诗情,长久地望着窗外隐约可见的疏疏落落的几盏灯火出神。末句只说“望疏灯”,而不说结果是否得句。言尽而意不尽,清音幽韵,袅袅不绝。
附录:湖上吟
章甫
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
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
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应。
好景面前难着语,夜归茅屋望疏灯。
注释杨柳:指《折杨柳》的曲子,古乐曲名,多表现伤别、怀念征人的感情,调子凄婉。
采菱:指《采菱曲》,多表现江南水乡妇女采摘菱角的生活情境,调子轻松活泼。
雨无凭:不会下雨,“无凭”是没有根据的意思。
近人:靠近人。麾:同“挥”,驱赶。
唤不应:这里指对着青山呼唤而青山没有回声。
难着语: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作者简介
章甫(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