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其二)》赏析
(2022-04-09 18:54:19)
标签:
宋诗杨万里过百家渡 |
过百家渡四绝句
杨万里
其一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衬衫不裹头。
其二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百家渡在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城西湘江畔,这首诗作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春,这年是作者任零陵丞的最后一年,秋天就离任回都城临安。
杨万里的诗号称“诚斋体”,在南宋诗坛自成一家。写作这首诗正是他创立他的独特风格的开始时期。南宋人诗话论及诚斋诗的独创性时,常盛称他的“活法”。所谓“活法”,只是作诗须随着不同的感兴,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别具新意罢了。这样的诗才能显示作者自己的性格,不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就叫“活”。
从《过百家渡四绝句》第一首中可以看出诚斋的“活法”的一个方面,即抓住一个细节,抓住平凡景物中富于诗意的东西加以表现。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第一首七绝前二句是说,出得城来事事都忘记了,在湘水渡中碰到一只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后二句是说,渔父追赶捕捉鱼很紧急,反穿了衬衫,也没有裹头。
第一首,在湘水渡中不写山光水色,两岸风物,却抓住了中流的一只渔舟;又不写渔舟的种种,视线却集中在渔父身上;却又不写渔父的种种,单写他穿翻了衣衫,发髻不裹的自由疏放的服饰,体现了诗人对劳动者不拘礼法,衣着随便的欣赏之情。画面表现得光度集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写野径早行。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第二首七绝前二句是说,园里的花已经落尽,路边的花正在盛开,沿途白白红红的野花各自向行人献媚。
“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后二句是说,不要问早行有什么奇绝之处,四面八方野花的香气扑鼻而来。
第二首诗提供给读者的也只有单纯的集中的印象:沿途红红白白、四方飘香的野花。诗人的兴趣集中在郊野的自然景物,而景物中最耀眼的则是向行人献媚竞艳的路花。这时,他身外的一切都不在他眼里了,见到的只是白白红红的花,闻到的只是四面八方袭来的香气,他就将这刹那间的感兴形之于诗,诗人的兴会表现得异常鲜明。
附录:过百家渡四绝句
其一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
其二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注释
百家渡:从零陵朝阳岩往南行里许,有诸葛庙,庙前一渡口,旧名百家渡,为零陵至道县的必经之地。
事事幽:事事都忘记了。幽,幽暗,暗淡。
半济:半渡,过了一半。值:恰好赶上,恰好碰到。
趁:这里当追赶捕捉讲。
翻著春衫:将穿在身上的短衫翻下来,系在腰间,打着赤膊。翻著,一说反穿着,穿反了。
白白红红:白的花和红的花。各自媒:各自都有不同的蜜蜂去为其传花授粉。
百家渡:从零陵朝阳岩往南行里许,有诸葛庙,庙前一渡口,旧名百家渡,为零陵至道县的必经之地。
事事幽:事事都忘记了。幽,幽暗,暗淡。
半济:半渡,过了一半。值:恰好赶上,恰好碰到。
趁:这里当追赶捕捉讲。
翻著春衫:将穿在身上的短衫翻下来,系在腰间,打着赤膊。翻著,一说反穿着,穿反了。
白白红红:白的花和红的花。各自媒:各自都有不同的蜜蜂去为其传花授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前一篇:《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