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赏析
(2022-04-04 08:36:06)
标签:
宋诗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 |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
范成大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这首小诗说养蚕。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随着蚕桑生产活动的出现和发展,以蚕事为题材的作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领域。范成大的这首诗则从一个侧面对蚕农的生产活动、思想情绪及有关民俗,作了耐人寻味的描绘。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在三十天的蚕月中村村都闭门,邻居之间完全断绝了往来,不见步踪。
诗从写蚕禁入手,来表现农民精心养蚕的劳动情况和思想感情。蚕忌风俗,由来已久,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春月(农历三月),国家要举行与蚕事相关的祭祀活动,并有某些相应的禁忌规定。统治者这样做,不只是为了表示对蚕事的重视,也包含有“以神道设教”之意。而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一方面不断总结养蚕经验;另一方面又蚕性娇弱,从选种卵化到蚕室的燥湿明暗和温差的变化等等,稍不注意,就要影响收成。由于当时各种条件限制,农民还无法完全认识养蚕的规律,所以也对蚕桑的丰歉,感到神秘莫测,于是便有女化蚕,以衣披于人间,从而成为马头娘神等等传说。既然心造了神灵,便要向她祈祷,而且必多所禁忌。据云,吴地以四月为蚕月,在这期间,“村村多闭门。往来断亲党,啼叫禁儿孙。”(赵汝燧《蚕舍》)实际的禁忌,比诗中写的更多,如妇女要独宿等等。范成大的前两句诗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写得虽很朴实,字里行间就凝聚了蚕农们精心养蚕的辛勤血汗,也披露了他们唯恐触禁而影响收成的紧张心情。一年一度的蚕桑活动,对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件有关命运的大事。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后二句是说,清明拂晓,风露沾襟,采桑时节邻友们在桑田树下短暂相逢。
诗的后两句宕开一笔,由户内的神秘气候转向户外采桑活动的描写。在蚕月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的农民,只有当他们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从事采桑活动的时候,才能获得稍稍松口气的机会。诗中的“晓晴风露”既点出了采桑时节,展示了一幅清明拂晓,风露沾襟的画面,又写出了农民从充满禁忌的蚕室走出来后那种顿觉轻松的心情。最后一句,用“暂相逢”来表示平日不敢往来的邻友之间在桑田相会的情况,更进一步表现了农民在这种情境下的欢悦之情,也正因为成日紧张,所以这种短暂的相逢,才弥足珍贵。
这首诗张弛开合,相映相生,深入地进入蚕农的内心世界。这正是作者在洞察生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
附录: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
范成大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