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赏析

(2021-05-18 18:53:02)
标签:

宋诗

欧阳修

明妃曲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欧阳修
(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二)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这两首诗是和王安石而作的,是欧阳修平生最得意之作。他的妙处究竟在哪里呢?值得细细玩味。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前篇开头四句是说,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以打猎为生。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没有固定的地点,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
前篇首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的生活。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接着四句是说,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的容貌如此美丽。出门很难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
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的颜面,冒无情的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这二句是说,在一推一放的琵琶哀音中,胡人也会感到叹息。
“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怨思,信手成曲。
以上三层,由胡汉习俗的不同,写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谱入琵琶,层次井然,而重点在于这一琵琶新声谱。因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发感慨的。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这四句是说,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作者所要讲的是琵琶传入汉家以后的反应,按理说,明妃的“思乡曲”本应引起“汉家”的悲悯、同情与愤慨,然而“汉宫”中将其视为“新声谱”来“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的享乐。“遗恨”、“苦声”没有激起应有的反响。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末四句是说,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怎么漂出边塞的,哪里知道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
仁宗时,辽、夏交侵,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太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欧阳修明明是议论国事,但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以小见大,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下篇前四句是说,汉宫里有一位美貌佳丽,最初天子并不认识。突然间要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
前四句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接着四句是说,娇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虽然天子发怒可以把画工杀死,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
“绝色”两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自己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雷。但只是为下面二句做铺垫。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这二句是说,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
这两句为全篇的警策,宋人说它切中膏肓,至今仍广泛传诵。这确是极深刻的历史见解,而又以诗语出之,千古罕见。结果不是“制夷狄”而是为“夷狄”所“制”。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这二句是说,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汉计诚已拙”语简意深,是全诗主旨所在。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岁币”,同是乞求和平,为计之拙,正复相同。言汉实是言宋。妙在一经点出,便立即转入“女色难自夸”,已接回明妃身上,否则就成了《和亲论》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这四句是说,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日暮狂风吹起,风气花落啊,飘向哪里?
这四句渲染悲剧气氛,形象生动。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末二句是说,漂亮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诗人把深刻的命意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畅晓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转接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

附录:和王介甫明妃曲
欧阳修
(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二)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无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注释
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
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
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中国:指中原地区。
咨嗟(z ji):叹息。
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
纤纤(xin):细小貌。
洞房:犹深闺。
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
单于国:指匈奴。单于,匈奴的首领。
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见晋葛洪《西京杂记》。
夷狄(yí dí):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名家点评
叶梦得《石林诗话》引其子欧阳棐的话说:"先公(欧阳修)平生未尝夸大所为文,一日被酒,语棐曰:'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吾能之也'……今阅公诗者,盖未尝独异此三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