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雁》赏析

(2021-01-17 19:14:26)
标签:

明诗

韩洽

闻雁

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上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古代诗歌中不断重复的题材。韩洽这首诗虽然没有跳出游子思乡的传统的主题,却在艺术上表现匠心独运,写得情景俱佳,打动人心。诗人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作为亡明遗民的韩洽,如同失根的兰花、逐浪浮萍般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那么,他在诗中所抒写的就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了,而必然地渗透着血泪,深寓着自己悲凉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上寒。”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
诗中特别写到那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这种通感描写实在是生动而传神的笔墨。同时雁鸣之响更加反衬出了环境的荒寂。总观这两句诗的意象营构,着意在一个“寒”字:不仅“朔风”和“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而且“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尙寒”。读后只觉一股肃杀阴冷的秋气扑面而来,真令人犹如置身冰窖中的感觉。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孤独的我不堪卒听却多次听到,故乡在哪里啊,我又有什么办法向家人传递平安的消息?
在这般极端冷寂清寥的境界里,触景生情,最容易勾引起人们思乡怀亲的愁绪,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孤独寂寞、愁肠百结的情怀和感离伤乱的百转千回的痛苦,感慨深沉,萧瑟苍凉。这两句诗可以围绕一个“愁”字去理解。韩洽是江南人,此时正作茕茕孤旅,流寓江北。偏偏在此怅惘彷徨之际,空中又传来声声雁鸣,这真要愁煞与雁相背、离乡愈远的诗人了。然而遍地狼烟,云山阻隔,乡书由谁来送达呢?望着南翔的雁行,诗人几欲肝肠寸断。字里行间,溢满悲情。
这首小诗笔触细腻,感情深挚,而词意酸苦。尺幅之中,蕴含着作者多少沉痛和忧愤,悲哀与心酸?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因情造境,缘景抒情,使景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与情语妙合无间,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惨淡凄怆的意绪,而且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动乱、凋敝的苦难现实。

附录: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风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释
江干:江畔。

作者简介

韩洽,明末遗民,生卒不详。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韩世正之孙,郡诸生。早年结社依园,与顾迂客、徐柯等号称"依园七子"。性简亢绝俗,闻明亡,他自沉泮池,被家人救起,于是终身不娶,隐居阳山,足迹不入城市。汤斌抚吴,三造其庐不见,竟穷饿而终。

朱彝尊誉其诗为明季吴中巨擘,兼工词。著书约十种,所著《寄庵诗存》四卷于乾隆间曾遭禁毁。他在云东韩氏家谱中编写三篇序言,其中有辨证韩氏族人与忠献王之血缘关系等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