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将军战场歌》赏析
(2020-12-27 18:55:24)
标签:
明诗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 |
石将军战场歌
李梦阳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簇尚带勤王字。忆昔蒙尘实惨怛,反复势如风雨至。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天生李晟为社稷,周之方叔今元老。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狐仙道。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朝郭子仪。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黄云落日白骨枯,砂砾惨淡愁行人。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再造图。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石将军战场歌》是李梦阳七言歌行的主要代表作。这首诗歌歌颂明代英勇抗击瓦剌族入侵的将军石亨,是一首洋溢着热烈的爱国主义的诗篇。瓦剌是西部蒙古各族的总称。明英宗时,瓦剌首领也先曾短期统一各部,兵力强盛,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即己巳年,进犯大同,分兵骚扰辽东、宣府、甘肃。英宗亲征,8月15日在土木堡被俘。10月,也先挟持英宗,攻陷紫荆关,直逼京城。石亨等九将在京城九门外屯兵抗敌,相持五日,敌兵退去。石亨率兵追击,在清风店大败伯颜帖木儿(也先弟)。此次京城保卫战,首功应该归之于决策性人物于谦,若论战功,则石亨为第一。这首诗是歌颂石亨的这一战绩,诗人的用心则在于借怀念石亨以呼唤现实生活中抗敌卫国的英雄。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簇尚带勤王字。”开篇四句是说,在清风店南面遇见了一位老人家,他告诉我己巳年间的事情。清风店北面还留有古战场的遗迹,留下的箭头上还带有“勤王”的字样。
开篇四句是全诗的一个引子。“店北犹存古战场,遗簇尚带勤王字”二句,不仅在空间上展开,指明古战场的方位,而且在时间上打通历史与现实,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涌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诗作从第五句起也就顺势折入对己巳年间战争的回忆。
自“忆昔蒙尘实惨怛”至“岂说唐朝郭子仪”共30句,是全诗的主干部分。这部分用笔的特点,不做泛泛的叙述,而是采用绘形绘色的再现。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复势如风雨至。”五、六句是说,回想起被人侵略实在是太悲惨,侵略者的军队像疾风骤雨般袭来。
第五句点出8月间英宗被俘一事。“蒙尘”谓天子被俘。第六句写再次进攻,时间已到10月,10月的进攻已非首次,所以这样说。铁骑来袭,犹如风雨骤至,极言其迅猛。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这四句是说,紫荆关哪里白天吹起了号角,幽朔上空杀气弥漫,杀声震天。瓦剌的士兵彰义门外饮马,战斗的烽火照亮了燕山夜空。
紫荆关在河北易县40公里处,“关头昼吹角”,表明此关已落入敌手,幽州和朔方(泛指今河北山西一带)因之笼罩在浓重的战争气氛之中。“彰义门”是北京城九门之一,门前胡儿饮马,烽火烛天,意味着京城已危在旦夕。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这四句是说,城内有于谦尚书守城,城外有石亨将军领兵杀敌。石亨的军队来势如闪电,若奔雷,在晴朗的天空下,在野外空旷的地方与敌人激战。
在写足敌方以后,转写石亨一面。形象地写出石亨军队的奔进之速与气势之壮。由此不难想见士气之高昂。这四句从主客观两方面表明决战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都已具备,似乎只待短兵相接了。出乎意料的是,用笔上忽然荡开,插入对战区百姓情况的描写。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这六句是说,朝廷的军队都守不住紫荆关,老百姓又怎能保住清风店呢?敌人杀来,孩子拉着爹爹,大人背着小孩,四散奔逃,哭声震天,朔风怒号。小孩子躺在床上能听见战鼓和号角的声音,乡下人站在屋顶上就能看见军队的旗帜。
据历史记载,在清风店保卫战中,百姓们同仇敌忾,投石助战。诗中写“野人屋上看旌旄”,可见对战事的关心,“吾民岂保清风店”,更有毁家纾难的慷慨气概。但描写的侧重点,则在于战事带给百姓的恐惧和灾难。写百姓的苦难,从另一角度加强了对战争氛围的渲染,更为进一步写石亨做好铺垫,见出石亨抗击入侵之敌既是保卫明王朝的需要,也是救民于水火的义举。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天生李晟为社稷,周之方叔今元老。”这八句是说,这时,石将军提着戈挺身而出,杀敌人就像割草与蒿。追击瓦剌军队回来,已经是血染钢刀,此时上天也为之惊呆。敌人的侵略终于被扫平,石亨叔侄的英勇事迹古来少有。石亨就像是一心为社稷的中唐时的名将李晟、周宣王时的贤臣方叔。
对石亨的直接描写,着墨不多,但很有层次感,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挺戈出”,是石亨刚一露面时的英姿;“杀敌不异草与蒿”,写他有我无敌,猛勇冲杀;“追北归来血洗刀”写他杀伤甚多,胜利返回。“白日不动苍天高”一句,相当深入细致地表现了石亨等人在鏖战之后突然抬头时的特定感受,也是拟人化了的“白日”、“苍天”在见到人间厮杀场面时感到吃惊以致变得出神的表现。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这四句是说,瓦剌的首领在倒马关痛哭,因为他的士兵多死在飞狐关。到处是敲锣打鼓欢庆胜利,家家杀牛备酒犒劳军队。
上两句从敌人一面说石亨的战功;下两句从百姓一面写克敌制胜引起广泛而又热烈的反响。在这一部分行将结束时,再次写到敌人与百姓时,敌人已是溃败之师,百姓已沉浸于胜利的欢乐之中。从而与中间正面描写石亨的主要笔墨互相呼应,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上展示并歌颂了石亨的战功。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朝郭子仪。”这两句是说,石亨将军的功绩可以和汉代的霍去病,唐朝的郭子仪相媲美。
这两句是在前面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西汉时霍去病六击匈奴,战功卓著;唐朝郭子仪,大破安禄山,有再造皇室之功。引霍、郭作比,可见诗人对己巳年间进行保卫战的石亨评价之高。
从“沉吟此事六十春”至诗末共十四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全诗语气由开篇的第一人称,至中间改用第二人称,至此又改为第一人称。写法上,由倒叙历史重又回到现实。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黄云落日白骨枯,砂砾惨淡愁行人。”这四句是说,转眼六十年过去了,每次经过此地仍然忍不住热泪盈眶。在落日的照耀下,在暮云的映衬下,古战场的尸骨显得惨白,漫漫黄沙,景象惨淡,让行人发愁。
诗人途经古战场,时间已是六十年后的又一个己巳年。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这四句是说,行人折下战场旁的一根柳枝,下马坐在那里望着居庸关。想起那么多的官员迎接英宗回来,场面如此隆重,人是那么多。
诗人下马折柳,席地而坐,向东北方向的居庸关所在地遥望,在想象中出现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千官迎驾的热烈场面。也先也在己巳年战败后,挟英宗诱和不成,不得已于下一年将英宗送还北京。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再造图。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这四句是说,国家有幸出现了一位明主,就要兴盛,重新开始建设国家,而石亨将军的功绩应该被朝廷记住,这样的战功是天下少有。
诗中称英宗为“中兴之主”,虽不免夸大,但从歌颂石亨战功的角度写到英宗的回归,还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枭雄”两句由写英宗,仍复回到石亨身上,还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枭雄”,这里是褒义,英雄豪杰之意。“云台”汉代洛阳南宫中的高台汉明帝图画汉代中兴功臣32人在其上;“杨”指杨弘,明代卫国功臣。这里杨石并提,重点在石亨。这里以汉明帝时的中兴功臣作比,突出石亨力挽狂澜的砥柱作用。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可是现在他们的战功没有人记得,让人心寒,将来还怎么能有石亨这样的人为国效力,抵御外侮呢?
诗人抚今追昔,回顾历史,目的正是为了呼唤现实中的英雄。
附录:石将军战场歌
李梦阳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注释
石将军:石亨,渭南人。后恃功高,日益骄纵,下诏狱,以谋反罪论斩,死于狱中。
清风店:在今河北省易县。石亨追瓦剌军于此。
己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
遗镞(zú):留存下来的箭头。勤王:地方官吏起兵救援危难之中的王朝。
蒙尘:天子出走曰蒙尘,此处指英宗被也先所俘虏。惨怛(dá):伤痛。
覆:一作“复”。
紫荆关:在今河北省易县的紫荆岭上。这一年十月,也先挟持明英宗攻陷紫荆关,向北京进兵。
彰义门:京城九门之一。当时瓦剌军曾攻彰义门,被明军击退。
于尚书:即于谦。
岂保:怎能保。
野人:乡下人。旌旄,泛指军中旗帜。
追北:追逐败逃的敌人。北,败北,这里这里作名词用。
父子英雄:指石亨及其侄石彪。
李晟:唐代中期名将。多次平定叛乱。
方叔:周宣王时贤臣,曾征讨蛮夷。
单于:本为匈奴最高首领称号,此处借指瓦剌部首领。倒马关: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明代与居庸关、紫荆关合称三关。石亨曾追击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于此。
羯奴:这里是对瓦剌的蔑称。飞狐道:又名飞狐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和蔚县交界处。这里两崖壁立,一线通天,蜿蜒百余里,形势十分险要。
嫖姚将:指霍去病。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前后六此击败匈奴,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居庸口:居庸关,在今北京市平昌县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
迎驾:指瓦剌同意放回英宗,明朝派人迎接英宗回京。
载造:同“再造”,指国家破败之后,重新缔造。图:版图,地图。
云台:汉代所建高台。汉明帝为追念前代功臣,曾命人在台上画了邓禹等二十八位大将军的肖像。
杨:指杨弘。明代保家卫国的功臣之一。
胡:当指鞑靼。明中叶前后,鞑靼为主要外患。
勒:刻石。
石将军:石亨,渭南人。后恃功高,日益骄纵,下诏狱,以谋反罪论斩,死于狱中。
清风店:在今河北省易县。石亨追瓦剌军于此。
己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
遗镞(zú):留存下来的箭头。勤王:地方官吏起兵救援危难之中的王朝。
蒙尘:天子出走曰蒙尘,此处指英宗被也先所俘虏。惨怛(dá):伤痛。
覆:一作“复”。
紫荆关:在今河北省易县的紫荆岭上。这一年十月,也先挟持明英宗攻陷紫荆关,向北京进兵。
彰义门:京城九门之一。当时瓦剌军曾攻彰义门,被明军击退。
于尚书:即于谦。
岂保:怎能保。
野人:乡下人。旌旄,泛指军中旗帜。
追北:追逐败逃的敌人。北,败北,这里这里作名词用。
父子英雄:指石亨及其侄石彪。
李晟:唐代中期名将。多次平定叛乱。
方叔:周宣王时贤臣,曾征讨蛮夷。
单于:本为匈奴最高首领称号,此处借指瓦剌部首领。倒马关: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明代与居庸关、紫荆关合称三关。石亨曾追击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于此。
羯奴:这里是对瓦剌的蔑称。飞狐道:又名飞狐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和蔚县交界处。这里两崖壁立,一线通天,蜿蜒百余里,形势十分险要。
嫖姚将:指霍去病。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前后六此击败匈奴,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居庸口:居庸关,在今北京市平昌县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
迎驾:指瓦剌同意放回英宗,明朝派人迎接英宗回京。
载造:同“再造”,指国家破败之后,重新缔造。图:版图,地图。
云台:汉代所建高台。汉明帝为追念前代功臣,曾命人在台上画了邓禹等二十八位大将军的肖像。
杨:指杨弘。明代保家卫国的功臣之一。
胡:当指鞑靼。明中叶前后,鞑靼为主要外患。
勒: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