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赏析

(2019-12-09 09:39:19)
标签:

宋词

辛弃疾

陶渊明

谢安

《水龙吟》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步。

这首词赞美陶渊明的人格精神。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老来才理解陶渊明,乃至于在梦中仿佛看见他。
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的晋代高士,在士大夫的传统观念里,他是一位达观自适的隐逸。他同慷慨豪放、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奋斗一生的辛弃疾,似乎怎么也联系不起来。这开头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用心思去细细的体味一下作者的心境。“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青年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隐士大概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恢复无望,心灰意懒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陶渊明”,而且这个渊明与他原来想象中的模样那样近似。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虽然会造成突兀、惊诧的效果,但在作者来说,并没有故作惊人之笔,而是轻淡描写,平静地叙述,把深沉的感情隐匿到叙述文字的背后。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这三句是说,醒来后还心存恨意,停杯不饮,欲唱又止。
这三句方才是对心情的直接抒写。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这三句是说,年长的陶渊明不堪忍受折腰之耻,辞官归隐。
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众所周知的表面原因,作者立即作了回答。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上片末四句是说,陶渊明飘逸静穆,对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应该别有原因,不单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换头二句是说,必须相信这老翁精神长存,到现在还富有生气。
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美陶渊明。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这三句是说,我辈与他心心相通,堪称异代知音。
作者紧跟着又用了一个典故“高山流水”,来说明他与陶渊明之间灵犀相通、心心相印,是千古知音!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这三句是说,即使他年为官富贵,如不能免俗,人生也应没有滋味。
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 ”所持的态度。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末三句是说,即使出山再仕,也要像当年谢安那样,为苍生而东山再起。
结语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上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而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由作者到陶渊明,又由陶渊明到谢安,用一根遭际、情怀、感慨的链条,完全串在一起了。
这首词抒怀明志,宁愿归隐田园而终不同流合污,即使出山再仕,也志在为民,并不求个人荣辱。

附录《水龙吟》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释

⑴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⑵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

⑶参(cēn)差(cī):好像,仿佛。

⑷停觞(shāng)不御:停杯不饮。御:用,进,引申为饮。

⑸吾侪(chái):吾辈。

⑹高山流水:喻知音。

⑺甚:是。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何事:为什么。

⑻苍生:黎民百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