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赏析

(2019-12-08 08:19:55)
标签:

宋词

辛弃疾

中秋

浪漫主义

《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这首词艺术上最主要的特点。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首词上阕是说,一轮缓缓流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到月宫的嫦娥。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南归之后却遭到种种挫折,自己这种“一日未尝忘”的理想不能实现,在痛苦与愤懑中蹉跎岁月,虚掷青春。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对着皎洁的月光,想到月中长生不老的嫦娥,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对月发问,表现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下阕前三句是说,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在长空所俯视的山河,不仅是南宋王朝的地区,还应当包括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大片土地。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末二句是说,我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如果说上阕还只是词人感到年复一年,时光虚度,无可奈何而发出的人、仙对话,那么在词的下阕,词人就鼓动自己想象的翅膀,飞驰天外,直入月宫。在神话传说中,月中有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这一神话传说的运用,虽然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很显然,这遮住月光的桂树,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者是盼望整个大地清光照耀的。因此,这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既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这才是符合作者的思想实际的。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艺作品的形象所展示的客观意义,往往超出作家的创作意图。从这一角度来说,这首词所展现的意义,就是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逻辑想象和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在艺术效果上,激起人们改变现实世界的斗争勇气。
这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附录《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2]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名家点评
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