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赏析
(2019-12-07 18:27:50)
标签:
宋词辛弃疾重阳菊花 |
《鹧鸪天》辛弃疾
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唯有酒偏香。自从来往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辛弃疾的词大多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这首词也不例外。就题目而言,这阕词的写法颇不符合常规,但作者意并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唯有酒偏香。”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从古到今人间都是“腐臭场”,只有酒是香的。
劈头两句,笔落天外,精警震人,发自心灵深处,是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经过暗礁绝壁、激流险滩,经历了许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怪事,目睹了无数专横奸佞、巴结钻营的嘴脸之后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辛弃疾历任高、孝、光、宁四朝,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气焰嚣张,词人斥官场为“腐臭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掩鼻”二字,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正因为面对腐臭场,所以“唯有酒偏香”。酒之偏香,当然不在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前云“人间”,是就空间而言,概括的是广阔的地面;后云“古今”,概括的是漫长的历史。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以为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唯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
“自从来往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三四句是说,自从隐居在云烟畔,每天都过得闲适潇洒。
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县的山下别墅。这儿依山临水,云烟缥缈,远离尘世,俨然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
上片虽未直接接触题目,但并非同题目毫无关联。如果不是离开“臭腐场”而“来往云烟畔”,那得闲心“寻菊花”呢?因此,上片的描写,无疑为下片做铺垫的意义。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下片前三句是说,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有这菊花还未开放。
转入正题,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老伴”,吴子似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秋光”主要体现在菊花上。因而“共秋光”,就包含着“寻菊花”赏花的意思。“黄花”即菊花。“重阳”,夏历九月初九日,这一天,古有登高和赏菊的习俗。这里不直说重阳不见菊花,而是将菊花拟人化,说不知它到什么地方去躲避重阳节了,婉曲有味,而且增添了不少幽默感。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末二句是说,看来要想菊花开得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推想、预言菊花的开放。这是实说,却又有力地突出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与首句在意义上相照应。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正可见辛弃疾相类的人格。
附录《鹧鸪天》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唯有酒偏香。自从来往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释
云烟畔: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黄花: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云烟畔: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黄花: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前一篇: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赏析
后一篇: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赏析